《清平乐·柳边深院》

时间: 2025-01-24 18:29:05

柳边深院。

燕语明如翦。

消息无凭听又懒。

隔断画屏双扇。

宝杯金缕红牙。

醉魂几度儿家。

何处一春游荡,梦中犹恨杨花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清平乐·柳边深院
作者: 卢祖皋 〔宋代〕

柳边深院。燕语明如翦。
消息无凭听又懒。隔断画屏双扇。
宝杯金缕红牙。醉魂几度儿家。
何处一春游荡,梦中犹恨杨花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柳树旁的深院里,燕子的啁啾声清晰得如同剪刀的声响。
关于她的消息没有可信的来源,我懒得去打听。
画屏和双扇把我们隔断。
手中捧着金缕红牙的宝杯,醉意朦胧中几次回到她的身边。
春天游荡的何处呢?梦中仍恨那随风飘荡的杨花。

注释:

  • 柳边深院:柳树旁的院落,象征着温柔和宁静的环境。
  • 燕语明如翦:燕子的叫声清晰如剪刀声,表达生动的春意。
  • 消息无凭听又懒:关于她的消息没有可靠的来源,我也懒得去打听,反映出一种无奈和消极的情绪。
  • 隔断画屏双扇:画屏和双扇把两人隔开,暗示了情感的距离。
  • 宝杯金缕红牙:手中把玩着装饰华丽的酒杯,象征奢华和醉意。
  • 醉魂几度儿家:醉意里不断回忆她的身影,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。
  • 何处一春游荡:春天游荡在何处,带有失落感。
  • 梦中犹恨杨花:梦中依然恨那随风飘散的杨花,象征着无奈的爱情和流逝的时光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卢祖皋,宋代词人,生平不详,作品主要以词著称,风格细腻,情感真挚,常描写爱情和生活中的细腻感受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词作于春季,正值柳树发芽、燕子归来的时节,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感慨,以及对心中所爱的人的思念之情。诗中情感细腻,充满生活气息,反映了宋代市井生活和人们情感的真实面貌。

诗歌鉴赏:

《清平乐·柳边深院》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一幅春日庭院的美丽画卷。诗中“柳边深院”的环境设定,给人以宁静、柔美的感觉,似乎让人沉浸在甜美的梦境中。而“燕语明如翦”的描绘,则使得这幅画面更加生动,燕子的叫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显得格外清晰,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。

在情感表达上,词人对心中所爱的人的思念显得格外深沉。“消息无凭听又懒”一句,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伤,表明了对爱情近乎绝望的追寻与等待。这样的情感在“醉魂几度儿家”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,词人虽然身处醉意之中,却始终无法忘怀那个特定的人,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。

最后一句“梦中犹恨杨花”,则将整个情感推向了高潮。杨花随风飘散,象征着爱情的短暂与无奈,梦中的恨意更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渴望。这首词不仅仅是对春天的描写,更是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与时光流逝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柳边深院:描绘出一个春意盎然、恬静的环境。
  2. 燕语明如翦: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,展现春天的生机。
  3. 消息无凭听又懒:表达对爱情的无奈和消极态度。
  4. 隔断画屏双扇:暗示两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。
  5. 宝杯金缕红牙:奢华的酒杯暗示了醉意和对过去的怀念。
  6. 醉魂几度儿家:反复的思念,情感的沉重。
  7. 何处一春游荡:对春天的迷茫和失落感。
  8. 梦中犹恨杨花:梦境中的遗憾与对爱情的眷恋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燕子的叫声比作剪刀,生动形象。
  • 拟人:将春天和情感拟人化,增强情感的表现力。
  • 对仗:整首词的对仗工整,增强了音乐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个人情感,展现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失落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美好回忆的追寻,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基调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:象征柔美和生机,代表了春天。
  • :象征春回大地,带来生机和希望。
  • 宝杯:象征奢华,暗示醉意和对过去的追忆。
  • 杨花:象征流逝的时光和无奈的爱情,传达出惆怅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这首词的作者是?
    A. 李白
    B. 卢祖皋
    C. 苏轼

  2. “燕语明如翦”中的“翦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剪刀
    B. 燕子
    C. 画屏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宝杯金缕红牙”象征什么?
    A. 奢华与醉意
    B. 贫穷与失落
    C. 清新与自然

答案: 1. B 2. A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(李清照):同样描写了春日情景与内心思念。
  • 《钗头凤·世情薄》(陆游):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愁苦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离骚》(屈原):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失去的惋惜。
  • 《静夜思》(李白):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,但情感更为直接。

这些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,但都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惋惜,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词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古典文学与现代解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