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》
时间: 2025-01-10 18:54:27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还乡老于死,举目少耆宿。
邑屋亦或非,所余但乔木。
曩时列鼎家,今不饱半菽。
盛衰迭变迁,何者非陵谷。
羸然九十翁,世故见已熟。
偶能达一理,万事等破竹。
布缝一称衣,藜煮半釜粥。
余年更何为,枕藉糟与麴。
白话文翻译
归乡已老,面对死亡,四周几乎没有老朋友。
村里的房屋或许已非昔日模样,剩下的只有高大的树木。
往日家中丰盛,如今却连半碗豆都吃不饱。
荣华富贵交替变迁,有哪样不是高低起伏?
我这九十多岁的老翁,世事已经看得很透彻。
偶尔能领悟一些道理,万事就像破竹般容易。
缝缝衣服,做一餐藜麦粥。
余生还有什么意义,除了靠着酒糟和酿酒的残渣度日?
注释
- 还乡:回到故乡。
- 耆宿:年长者,老年人。
- 邑屋:乡村的房屋。
- 乔木:高大的树木。
- 曩时:以前,往昔。
- 列鼎家:形容家庭曾经富裕,有盛大的宴席。
- 菽:豆类,这里指食物。
- 盛衰:繁荣与衰败。
- 羸然:形容瘦弱的样子。
- 世故见已熟:对世事的见解已非常成熟。
- 达一理:领悟一个道理。
- 布缝:缝制衣物,简单的生活。
- 藜:一种植物,古人常用其煮粥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陆游(1125-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南宋著名诗人,擅长诗、文、词、赋。他一生致力于爱国,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与个人遭遇,风格豪放而又细腻。
创作背景
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,他在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挫折与个人生活的困顿后,选择归隐乡间,回望自己的一生。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繁华的追忆,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与淡泊。
诗歌鉴赏
《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》是一首表现人生无常、感叹衰老的诗作。诗人通过回乡的情景,展现了自己在年老时对过去生活的反思与对现状的接受。开篇即以“还乡老于死”引入,感叹岁月匆匆,身边的老朋友寥寥无几,生动展现了孤独感。接着,诗人又提到村庄的变化,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,只剩下高大的树木,暗示着人事的变迁与自然的恒久。
在诗中,陆游通过自省,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淡然态度,强调无常的盛衰是人生常态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,他似乎对万事看得很透彻,偶尔能领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,这种领悟伴随着对生活的简单追求——缝缝衣服、煮煮粥,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。
最后,诗人以“余年更何为”的沉思,表现了对余生的迷茫与无奈,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反思与哲学思考。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理解,也传达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还乡老于死:归乡已是老态,直面死亡。
- 举目少耆宿:四周老朋友已少,感到孤独。
- 邑屋亦或非:村庄的房子或许已非昔日模样。
- 所余但乔木:如今剩下的只有高大的树木。
- 曩时列鼎家:昔日的盛宴,如今却吃不饱。
- 今不饱半菽:如今连半碗豆都不够吃。
- 盛衰迭变迁:荣华富贵交替变迁。
- 何者非陵谷:哪个不是起伏不定的命运?
- 羸然九十翁:我这瘦弱的九十翁,经历了太多。
- 世故见已熟:对世事已看得很透彻。
- 偶能达一理:偶尔能领悟一些道理。
- 万事等破竹:万事变得简单如破竹般容易。
- 布缝一称衣:缝缝衣服,过简单生活。
- 藜煮半釜粥:用藜麦煮点粥,生活简朴。
- 余年更何为:余生还有什么意义?
- 枕藉糟与麴:只剩下酒糟与酿酒的残渣。
修辞手法
- 对比:通过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。
- 象征:乔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不变。
- 反问:通过“何者非陵谷”探讨人生的起伏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无常的感慨。通过对生活的反思,传达了一种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对盛衰无常的淡然态度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故乡:象征归属与温暖,反映诗人的思乡情怀。
- 乔木:代表自然的恒久与变化的无常。
- 衣物: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朴素。
- 食物:表达生存的艰难与对日常生活的重视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“还乡老于死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 A. 欢欣
B. 孤独
C. 愤怒
D. 忧伤 -
“盛衰迭变迁”意指什么? A. 一成不变
B. 不断变化的命运
C. 永远繁荣
D. 固守传统 -
诗人晚年选择简朴生活的原因是什么? A. 追求财富
B. 对世事的透彻理解
C. 对权力的向往
D. 逃避责任
答案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- 王维《鹿柴》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诗词对比
与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相比,陆游的诗更加强调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。陆游在经历了世事的起伏后,对生活的态度趋于淡泊,而陶渊明则是通过田园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
参考资料
- 《陆游全集》
- 《宋代诗词鉴赏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选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