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和廷迈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3:15:54

步障晴丝夹道青,土桥石磴向西坰。

李乌奴宅空怀古,武阿婆祠懒乞灵。

杜宇一声犹客路,白云万里是亲庭。

只应江水知人意,东下何曾半息停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再和廷迈
作者: 洪咨夔 〔宋代〕

步障晴丝夹道青,
土桥石磴向西坰。
李乌奴宅空怀古,
武阿婆祠懒乞灵。
杜宇一声犹客路,
白云万里是亲庭。
只应江水知人意,
东下何曾半息停。
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一条晴朗的道路,两旁是青翠的丝绸树影,土桥和石阶向西延伸。李乌奴的宅邸空留怀念古人,武阿婆的祠堂则不愿乞求神灵的庇佑。杜鹃一声啼叫,依旧是旅途的旅人,白云万里之间,仿佛是亲人的庭院。江水只应懂得人的心意,东流而下何曾停歇片刻。


注释:

  • 步障:步行的障碍,指路途的阻隔。
  • 晴丝:晴朗的天空和丝绸般的光影。
  • 土桥石磴:土制的桥和石阶,指路途的基本设施。
  • 李乌奴宅:传说中的人物,表明对往事的追忆。
  • 武阿婆祠:一处祠堂,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和渴求。
  • 杜宇:杜鹃,常用来象征离别。
  • 亲庭:亲人的庭院,象征归属感。
  • 江水:象征时光和流逝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李乌奴:历史人物,常用于表达怀古之情。
  • 武阿婆:民间信仰的体现,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依赖与希冀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洪咨夔,宋代诗人,生于南宋时期,以诗歌和词作闻名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,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。

创作背景:

本诗创作于诗人游历时,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,尤其是在面对乡愁与流逝时的复杂情感。


诗歌鉴赏:

《再和廷迈》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作。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,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情的思考。开头两句“步障晴丝夹道青,土桥石磴向西坰”,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,仿佛让人置身于一条清幽的山道中。接下来“李乌奴宅空怀古,武阿婆祠懒乞灵”,则将视线转向历史,表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和对传统信仰的淡漠。杜鹃的啼叫象征着离别与孤独,而“白云万里是亲庭”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归属感。最后一句“只应江水知人意,东下何曾半息停”,更是将时间与流逝的主题引入,表现人生的无常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。整体诗作通过自然与历史的交织,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,令人深思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步障晴丝夹道青:描述晴朗的天空与青翠的树木相映成趣。
  2. 土桥石磴向西坰:描写道路的构造,给人一种行走在大自然中的感觉。
  3. 李乌奴宅空怀古:借古人李乌奴的宅邸表达对历史的追忆和怀念。
  4. 武阿婆祠懒乞灵:反映对传统信仰的冷淡态度,暗示对神灵的依赖已不再。
  5. 杜宇一声犹客路:杜鹃的啼叫象征着忧伤与离别,暗示了旅行者的孤独。
  6. 白云万里是亲庭:白云象征着远方的亲人,表达对家庭的思念。
  7. 只应江水知人意:江水象征着时间,能理解人的情感与思绪。
  8. 东下何曾半息停:江水不断向东流淌,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江水比作懂人意的存在,增加了情感的深度。
  • 拟人:江水被赋予了人的情感,使得自然更具温度。
  • 对仗:如“步障晴丝”与“土桥石磴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追忆历史,探讨了人生的孤独与流逝,表现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,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。


意象分析:

  • 青山绿水: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。
  • 古宅:代表历史的积淀与人们的情感寄托。
  • 杜鹃:象征离别与思念。
  • 白云:代表亲情与归属感。
  • 江水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“步障晴丝夹道青”中的“步障”指什么?

    • A) 一种花
    • B) 走路的障碍
    • C) 山川景色
      答案:B
  2. 诗中提到的“李乌奴”代表什么?

    • A) 古代诗人
    • B) 历史人物
    • C) 传说中的神灵
      答案:B
  3. “白云万里是亲庭”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?

    • A) 对自然的赞美
    • B) 对亲人的思念
    • C) 对未来的憧憬
      答案: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(李白)
  • 《月夜忆舍弟》(杜甫)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再和廷迈》与《静夜思》: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,但《静夜思》更侧重于个人情感,而《再和廷迈》则更注重历史与自然的结合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诗选》
  • 《古诗词研究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
  • 《洪咨夔诗文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