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欲尽天气始佳作诗自娱》

时间: 2025-01-26 00:56:50

浮云飞尽见青天,拄杖闲拈瘦倚肩。

渐喜绿秧分(左禾右罢)稏,又看画柱坼秋千。

鸡豚杂遝祈蚕社,鼓笛喧哗竞渡船。

惟有此翁无一事,闭门赢得日高眠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浮云飞尽见青天,拄杖闲拈瘦倚肩。
渐喜绿秧分左禾右罢稏,又看画柱坼秋千。
鸡豚杂遝祈蚕社,鼓笛喧哗竞渡船。
惟有此翁无一事,闭门赢得日高眠。

白话文翻译:

浮云飞散,蓝天显现,我拄着拐杖,懒散地倚着肩膀。
渐渐地,我喜爱起两侧的绿秧,稻谷已在田间分开,看那秋千在柱子间摇曳。
鸡鸣豚吠,祈求丰收的蚕社中热闹非凡,鼓声和笛声中,竞相划船的喧哗声此起彼伏。
唯独我这个老翁,毫无事可做,闭门独享这日高的美好午眠。

注释:

  • 浮云:指空中漂浮的云朵,象征着天气的变化。
  • 青天:晴朗的天空,表达心情的愉悦。
  • 拄杖:用来支持身体的棍子,暗示老人的身份。
  • 绿秧:指稻田中的幼苗,象征着春天的生机。
  • 画柱:指秋千的支柱,表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。
  • 鸡豚杂遝:指鸡和猪混杂在一起,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活气息。
  • 无一事:表示无所事事,享受生活。

典故解析:

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,但“鸡豚杂遝”可以见到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,反映了宋代乡村的日常景象。此外,诗中提到的“鼓笛喧哗”也体现了当时乡村节庆的欢乐气氛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陆游(1125-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晚号老杜,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及诗人。他的诗歌以豪放、清新著称,常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,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诗写于春天,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描绘,表达了对生活的愉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正值春天,万物复苏,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享受。

诗歌鉴赏:

陆游的这首《春欲尽天气始佳作诗自娱》展现了他对春日美景的赞美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。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蓝天与浮云的对比,传递出春日晴朗的愉悦气息。随着诗意的展开,诗人逐渐将视线转向田间的绿秧和秋千,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。诗中鸡鸣和豚吠的描写,生动地呈现了乡村的生机与喧闹,显示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处。

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和对生活的恬静追求。虽然周围热闹非凡,但他却选择了闭门高卧,享受这一份宁静。这种对生活的态度,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闲适和自在的气息,反映了陆游虽然身处动荡的时代,却始终向往简单生活的心声。整首诗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,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浮云飞尽见青天:浮云消散,蓝天显现,表现了春日的晴朗与宁静。
  • 拄杖闲拈瘦倚肩:老人在无所事事中,倚靠着拐杖,显得悠闲自在。
  • 渐喜绿秧分左禾右罢稏:欣赏田间的绿秧,稻谷分开,生机勃勃的景象令诗人愉悦。
  • 又看画柱坼秋千:描绘秋千的景象,增添了生活的乐趣。
  • 鸡豚杂遝祈蚕社:乡村的生活气息,鸡鸣和猪吠交织,显示了丰收的期待。
  • 鼓笛喧哗竞渡船:热闹的节庆场面,鼓声和笛声交错,表现了农村的欢腾。
  • 惟有此翁无一事:突显老人的闲适,无所事事,享受宁静。
  • 闭门赢得日高眠:闭门独自享受午后的宁静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如“鸡豚杂遝”与“鼓笛喧哗”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  • 拟人:将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结合,使得诗意更加生动。
  • 比喻:将春天的景象与心情相联系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,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青天:象征着希望与明朗的未来。
  • 绿秧:代表着生机与希望。
  • 秋千:寓意着孩童的欢乐与生活的乐趣。
  • 鸡豚:象征着乡村生活的丰盛与和谐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选择题:诗中提到“浮云飞尽见青天”,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?

    • A. 阴雨
    • B. 晴朗
    • C. 风雪
  2. 填空题:诗中“惟有此翁无一事,闭门赢得日高__。”(请填入缺失的字词)

  3. 判断题: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厌倦。(对/错)

答案:

  1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春夜喜雨》 by 杜甫: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。
  • 《静夜思》 by 李白:表达了对乡村和宁静生活的思考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陆游与孟浩然: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,但陆游更关注乡村生活的细节,而孟浩然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索。
  • 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》: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,但情感基调更为沉重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陆游诗文集》
  • 《宋代诗词概论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赏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