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3:50:49

旧时刘子政,憔悴邺王城。

把笔已头白,见书犹眼明。

平原秋树色,沙麓暮钟声。

归雁南飞尽,无因寄此情。

意思解释

诗词名称: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

作者: 黄庭坚 〔宋代〕
类型: 古诗词


原文展示:

旧时刘子政,憔悴邺王城。
把笔已头白,见书犹眼明。
平原秋树色,沙麓暮钟声。
归雁南飞尽,无因寄此情。


白话文翻译:

过去的刘子政,已经在邺王城显得憔悴。
他写字时头发已白,但看到书籍时眼神依然明亮。
平原上的秋天树木色彩斑斓,沙丘脚下传来暮钟的声响。
归来的大雁已南飞尽,然而我却无处寄托这份情感。
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刘子政: 指刘景文,诗人好友,因其才华与才情而称。
  • 憔悴: 形容人因忧愁、疲倦而显得瘦弱、憔悴。
  • 邺王城: 古城,刘子政曾在此地生活。
  • 把笔已头白: 写字时已经白发苍苍,表达岁月的无情。
  • 见书犹眼明: 看到书籍时目光依然清亮,表明对知识的渴望。
  • 归雁南飞尽: 秋天大雁南飞,象征着离别与思念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诗中提到的“邺王城”与历史上的邺城有关,曾是著名的都城,聚集了许多文人雅士。诗人通过刘子政的形象,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黄庭坚,字鲁直,号山谷,宋代著名诗人,书法家,文学家。他的诗风以清新、秀丽著称,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哲理。

创作背景:
此诗作于黄庭坚与刘景文相识之后,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生活、时光流逝的忧虑。
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描写刘景文的身世与内心,展现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本质的深思。开篇提到的“憔悴”二字,立即引起读者的关注,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气氛,暗示岁月对人容颜和精神的影响。接着“把笔已头白,见书犹眼明”承接着前句,展现了刘子政即便年岁已高,仍然有着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,这种精神状态让人倍感敬佩,也让人对老去与忘却产生了思考。

“平原秋树色,沙麓暮钟声”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,色彩与声音的对比,使得画面更加丰富,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。最后一句“归雁南飞尽,无因寄此情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,表达了诗人对无处寄托的情感的无奈与惆怅。这种情感在秋天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深沉而感人,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旧时刘子政,憔悴邺王城。
    描述刘子政的身世与处境,强调其因时光流逝而显得憔悴的状态。

  2. 把笔已头白,见书犹眼明。
    对比头发的白与眼睛的明亮,体现出即使年纪大了,心中对知识的热情依然存在。

  3. 平原秋树色,沙麓暮钟声。
    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,树木的颜色与钟声的意象相互交织,增添了诗的韵味。

  4. 归雁南飞尽,无因寄此情。
   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情感的寄托无处,产生了深深的惆怅感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比: 头白与眼明的对比,增强了诗人的情感深度。
  • 意象: 秋天的树色与暮钟声交相辉映,营造了特定的情境。

主题思想:
诗歌以对友人的思念为主线,表达了对友人身世的惋惜,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。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,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秋树: 象征成熟、衰老,暗示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暮钟: 表达时间的流逝以及对生活的思考。
  • 归雁: 代表离别和思念,传达孤独之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刘子政”是谁的别名?

    • A. 黄庭坚
    • B. 刘景文
    • C. 邺王
  2.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

    • A. 自然的美丽
    • B. 对友人的思念与岁月的感慨
    • C. 对知识的渴望
  3. “把笔已头白,见书犹眼明”表达了什么?

    • A. 年老与智慧
    • B. 对书籍的热爱
    • C. 对时光的无奈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春望》 - 杜甫
  • 《月夜忆舍弟》 - 杜甫

诗词对比:
杜甫的《春望》中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而黄庭坚的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友谊的珍视。
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宋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黄庭坚诗集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