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桑竹穿村巷,衡茅隔土垣。
海氛成物象,秋气肃川原。
豆芋行将熟,鸡豚亦已繁。
丰凶岁所有,农事更深论。
白话文翻译:
桑树和竹子穿过村庄的小巷,茅草房子隔着土墙。
海上的雾气化为物象,秋天的气息使得川原变得肃穆。
豆子和芋头即将成熟,鸡和猪也已繁殖。
丰收和灾荒的年景,农事的话题更加深入讨论。
注释:
- 桑竹:桑树和竹子,常用于乡村风貌的描绘。
- 衡茅:衡指的是茅草房,茅草做的屋顶。
- 海氛:海上的雾气或气氛。
- 物象:指自然界的现象或形态。
- 秋气:秋天的气息,象征着成熟与收获。
- 豆芋:豆类和芋头,常见的农作物。
- 鸡豚:鸡和猪,指家禽和家畜。
- 丰凶:丰收与灾荒。
典故解析:
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,但通过描绘农村生活及自然景象,反映了诗人对农事的重视和对乡土情怀的表达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陆游(1125-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南宋著名诗人。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,故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,以及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。他的诗风质朴、豪放,常以农事、山水为题材。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陆游晚年,反映了他在东村与儿子相聚时的所见所感,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农事的深切关怀。
诗歌鉴赏:
《与儿子至东村遇父老共语因作小诗》是一首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诗,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,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农事的关心。开篇以“桑竹穿村巷”展现了农村的自然风貌,桑树和竹子的结合,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,反映了乡村的恬静与安宁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海氛成物象,秋气肃川原”的描写,进一步引入了自然的变化,秋天的肃穆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。
在后两句中,诗人提到“豆芋行将熟,鸡豚亦已繁”,不仅描绘了丰收的景象,也隐含着对于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与赞美。而最后一句“丰凶岁所有,农事更深论”,则表达了对农事的深入思考,彰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人们生活状况的关心。
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,又有对农事的深刻反思,体现了陆游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桑竹穿村巷:描绘乡村的自然环境,桑树和竹子生长在村道旁,展现了乡村的宁静。
- 衡茅隔土垣:茅草房与土墙相隔,突出了乡村的朴素与自然。
- 海氛成物象:描绘海雾的变化,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变化。
- 秋气肃川原:秋天的气息使得大地肃穆,暗示着成熟和收获的时节。
- 豆芋行将熟:预示着丰收的来临,体现农民的辛勤劳作。
- 鸡豚亦已繁:家禽家畜也在繁殖,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富足。
- 丰凶岁所有:提到丰收与灾荒的对比,展现农村生活的变幻无常。
- 农事更深论:强调对农事的深入讨论,体现了诗人对家乡、对农民的关心。
修辞手法:
- 对偶:如“豆芋行将熟,鸡豚亦已繁”,形成了工整的对仗。
- 拟人:海氛与秋气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- 意象:桑竹、豆芋、鸡豚等意象,构建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画面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农事的重视,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艰辛生活的理解与关心。
意象分析:
- 桑竹:象征着生活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。
- 秋气:代表着丰收和成熟,暗示着人生的阶段变化。
- 豆芋:象征着富饶的土地与勤劳的农民。
- 鸡豚:代表着乡村生活的富足与繁荣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豆芋”指的是什么? A. 一种植物
B. 一种动物
C. 一种天气
D. 一种工具 -
诗中的“秋气”传达了怎样的情感?
A. 悲伤
B. 喜悦
C. 宁静
D. 紧张 -
“丰凶岁所有”中的“丰凶”主要指什么?
A. 生活的幸福与悲苦
B. 农作物的丰收与灾荒
C. 自然的美与丑
D. 人际关系的好与坏
答案:
- A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春望》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诗词对比: 可以将陆游的这首诗与杜甫的《春望》进行对比,二者都涉及了对自然与农事的描绘,但陆游更倾向于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,而杜甫则更注重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。通过比较,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在诗歌中对社会的不同关怀。
参考资料:
- 《陆游诗文选》
- 《宋代诗人研究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