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和庐山上人竹轩》

时间: 2025-01-11 06:32:12

洞外复空中,千千万万同。

劳师向竹颂,清是阿谁风。

意思解释

和庐山上人竹轩

作者: 苏轼 〔宋代〕

类型: 古诗词


原文展示

洞外复空中,千千万万同。
劳师向竹颂,清是阿谁风。


白话文翻译

在洞外的空中,万千的声音交汇在一起。
辛苦地呼唤竹子,清风从何而来呢?


注释

字词注释:

  • : 复又,表示“再”。
  • 空中: 空气中,广阔的空间。
  • 千千万万: 形容数量极多。
  • 劳师: 辛苦地呼唤、召唤。
  • : 赞美、歌颂。
  • 清是: 清风是,指代风的清新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庐山: 作为名山,庐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地方,象征着高洁与超脱。
  • :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坚韧、正直,也有“君子”之意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 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,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,但他在文学、艺术上成就斐然,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。

创作背景: 《和庐山上人竹轩》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期间写的诗,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感悟。庐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,苏轼在此时的创作,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。


诗歌鉴赏

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竹轩的空灵与自然之美,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。诗的开头以“洞外复空中”描绘出一种开阔的环境,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,仿佛置身于无尽的空间中。接着“千千万万同”则强调了声音的交汇与共鸣,展现出一种生动而和谐的气氛。

“劳师向竹颂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,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,诗人通过对竹子的颂扬,间接表达了自己对清高品德的追求。而最后一句“清是阿谁风”则是对自然的深刻思考,清风从何而来?这不仅是对自然的疑问,也是对生命本源的哲学追问,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索。

整首诗在意境上极具层次,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,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。
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:

  1. 洞外复空中: 描绘了庐山外的辽阔景象,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。
  2. 千千万万同: 形容许多的声音汇聚在一起,展现了自然的和谐。
  3. 劳师向竹颂: 诗人辛勤呼唤竹子,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。
  4. 清是阿谁风: 对清风的疑问,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 将自然声音比作人声,生动形象。
  • 对仗: 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,使得诗歌形式美感增强。
  • 拟人: 赋予竹子以人性化的情感,使读者产生共鸣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、对人生态度的思考,以及对清高品德的追求,反映了苏轼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。
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:

  • 洞外: 代表着广阔的外部世界,象征自由与开放。
  • : 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德,是诗人向往的精神象征。
  • : 代表了自然的力量,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哲学的思考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千千万万同”是指什么? A. 竹子的数量
    B. 自然的声音
    C. 诗人的朋友

  2. 诗人对竹子的态度是怎样的? A. 不屑一顾
    B. 赞美与向往
    C. 忽略

  3. “清是阿谁风”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? A. 风的来源
    B. 自然的美
    C. 竹子的生长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维《竹里馆》
  •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
诗词对比:

  • 苏轼《和庐山上人竹轩》 vs 王维《竹里馆》: 两首诗都涉及竹子,苏轼更关注自然与哲理的结合,而王维则更多强调竹子与人的和谐。

参考资料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苏轼集》
  • 《宋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