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鹧鸪天(十九孙入学,因作小集。裴景有作,次其韵)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3:36:12

两塾弦歌日日春。

不容坐席更凝尘。

常思芳桂攀燕窦,未见童乌继子云。

流庆泽,仰家尊。

救荒阴德过于门。

从师已是平原客,毛遂怀绷作弄孙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鹧鸪天(十九孙入学,因作小集。裴景有作,次其韵)

  • 作者: 洪适 〔宋代〕
  • 内容:
    两塾弦歌日日春。
    不容坐席更凝尘。
    常思芳桂攀燕窦,
    未见童乌继子云。
    流庆泽,仰家尊。
    救荒阴德过于门。
    从师已是平原客,
    毛遂怀绷作弄孙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描绘了两个书院的春日景象,诗人感叹在书院读书的日子里,尘埃都不忍落在座位上。常常思念那芳香的桂花,渴望能攀爬到燕子的巢穴,但却未曾见到那小乌鸦继承父母的事业。流光飞逝,仰望家族的尊荣,救荒的阴德已经超越了门楣。作为弟子已经是平原上的客人,像毛遂那样怀着绷带去作弄孙子。

注释

  • 鹧鸪天:词牌名,常用于咏春。
  • 弦歌:指琴声和歌声,形容书院的学习氛围。
  • 芳桂:指桂花,象征美好。
  • 燕窦:燕子的巢穴,暗喻学业的希望。
  • 童乌:小乌鸦,象征继承。
  • 流庆泽:流逝的光阴。
  • 救荒阴德:暗指在困难时施恩于人,表现出高尚的品德。
  • 毛遂:指毛遂自荐,表达自信和勇气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
洪适,字希夷,号默庵,宋代诗人,生于南宋时期。他的诗歌多描写读书、游学的生活,风格清新自然,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情世态。

创作背景

本诗创作于洪适为其孙子入学之际,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。通过描绘书院生活,激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。

诗歌鉴赏

这首《鹧鸪天》展现了书院的春日气息,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学习的氛围。首句“两塾弦歌日日春”以音乐的意象点明书院的生机,表达出学习的快乐和美好。随后的“不容坐席更凝尘”更是体现了对求知的渴望与严谨的态度,暗示着书生的勤奋与执着。

接下来,诗人提到“常思芳桂攀燕窦”,不仅借助自然之象来比喻求学的艰难,还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。而“未见童乌继子云”则传达出一种对未来担忧的情感,反映了对后辈能否承接家业的深思。

“流庆泽,仰家尊”一句,展现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及对家族地位的向往,进一步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。最后,诗人以“从师已是平原客,毛遂怀绷作弄孙”收尾,既是对自身身份的认知,也隐含了对孙子未来发展的期待。

整首诗构思巧妙,情感真挚,既有对春天的赞美,也带有对学业的期许,充分展示了诗人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1. 两塾弦歌日日春:描绘书院春日的和谐景象,弦歌声声,生机盎然。
  2. 不容坐席更凝尘:强调求学的认真,不让尘埃落在座位上,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
  3. 常思芳桂攀燕窦:提及桂花,象征理想,同时表达了对高飞的向往。
  4. 未见童乌继子云:忧虑后辈能否继承事业,暗示对未来的担心。
  5. 流庆泽,仰家尊:感慨时光流逝,渴望家族的荣耀。
  6. 救荒阴德过于门:强调品德的重要性,暗指在逆境中施以救助。
  7. 从师已是平原客:自谦,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。
  8. 毛遂怀绷作弄孙:自比历史人物毛遂,寓意自信,期待孙子的未来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将书院比作春天,生机勃勃。
  • 拟人:让“尘”具有人性,表达对学习环境的珍视。
  • 对仗:全诗结构工整,句式对称,增强了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

整首诗围绕教育、学习、理想与未来展开,表达了诗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对学习环境的赞美,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弦歌:象征书院生活的和谐与愉悦。
  • 芳桂:代表高洁的理想与追求。
  • 燕窦:象征希望和未来。
  • 童乌:代表继承与传承的责任。
  • 流庆泽: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珍惜当下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场景? A. 战争
    B. 学习生活
    C. 自然景观

  2. “不容坐席更凝尘”中“凝尘”指的是什么? A. 学习的态度
    B. 环境的清洁
    C. 时间的流逝

  3. “未见童乌继子云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 A. 对未来的乐观
    B. 对后代的担忧
    C. 对自然的赞美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春望》杜甫: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,表达对国家和家庭的思考。
  • 《静夜思》李白:反映对故乡的思念,与对未来的追忆。

诗词对比

  • 《登鹳雀楼》王之涣:两首诗均展现了对未来的展望,但《鹧鸪天》更倾向于对教育的重视,而《登鹳雀楼》则强调壮志凌云的豪情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宋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洪适诗文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