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西风剑佩轻,独立妙高亭。
山吐岩头月,江涵水面星。
石奔苍虎势,树结老龙形。
何处吹箫客,扁舟过洞庭。
白话文翻译:
西风中,佩剑轻盈,我独自伫立在高高的亭子里。
山峰吐出岩石上的明月,江水映照着水面上的星星。
石头奔腾,似乎有苍老的虎的气势,树木盘结,宛如老龙的形态。
不知何处有吹箫的客人,轻舟划过洞庭湖。
注释:
- 剑佩:指佩剑,形容佩剑的轻盈。
- 妙高亭:高耸的亭子,给人以远观的感觉。
- 山吐岩头月:山上岩石显现出明亮的月光。
- 江涵水面星:江水中映衬着水面上的星星。
- 石奔苍虎势:形容石头的形态如同奔腾的苍虎。
- 树结老龙形:树的形状宛如老龙。
- 吹箫客:指吹奏箫的客人。
- 扁舟:形容小船。
典故解析:
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,但“洞庭”指的是洞庭湖,湖泊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宁静和幽远,寓意诗人的心境和境地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陈允平是宋代的诗人,具体生平资料较少,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,风格清新自然,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创作于诗人游览虎丘时,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及思考。虎丘是历史文化名胜,寓意深远。
诗歌鉴赏:
《虎丘即事》是一首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心境相结合的山水诗。诗中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独自站在高亭之上的情景,伴随着西风的轻盈,给人以孤独而高远的感觉。接下来的两句,诗人用“山吐岩头月”和“江涵水面星”的意象,展现了夜晚山水的宁静与美丽,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。
后两句则运用生动的比喻,形容石头的奔腾如苍虎,树木的形态如老龙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雄伟,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。
最后一句“何处吹箫客,扁舟过洞庭”将诗人从自然景色的沉醉中拉回现实,展现出一种对远方生活的向往与思考。整体来看,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描写,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,情感深邃而富有韵味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西风剑佩轻: 描绘了在西风中,佩剑显得轻盈,暗示诗人心情的自由与洒脱。
- 独立妙高亭: 诗人独自伫立在高亭,体现出一种孤独的自省状态。
- 山吐岩头月: 通过山上的明月,展现出自然的静谧与美丽。
- 江涵水面星: 江水映衬着星星,进一步增强了夜晚的静谧,形成山水之间的和谐。
- 石奔苍虎势: 形象地将石头比作奔腾的苍虎,突出自然的力量与动感。
- 树结老龙形: 树木的形态如同老龙,暗示自然中的生命与古老的智慧。
- 何处吹箫客: 提出一个疑问,增添了诗歌的悬念。
- 扁舟过洞庭: 轻舟的意象,带有一种流动感,象征着人生的旅途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 “石奔苍虎势”,用石头比作苍虎,生动形象。
- 对仗: 上联与下联的结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 “山吐岩头月”,赋予山以生命,使得自然更具活力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,情感基调中蕴含着孤独与向往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西风: 自然的气息,象征着自由与变化。
- 剑佩: 代表着诗人的身份与洒脱。
- 高亭: 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。
- 月、星: 象征着宁静与美好,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。
- 苍虎、老龙: 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生机,体现生命的多样性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的“西风剑佩轻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 A. 自由与洒脱
B. 忧伤与孤独
C. 欢愉与热闹 -
“石奔苍虎势”中“苍虎”主要象征什么? A. 生命的力量
B. 传统文化
C. 生活的艰辛 -
本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“洞庭”指的是哪个地方? A. 一座山
B. 一条河
C. 一片湖
答案:
- A
- A
- C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——李白
- 《江雪》——柳宗元
诗词对比:
- 《江雪》与《虎丘即事》都表现了孤独与自然的关系,但《江雪》更强调对孤独的沉思,而《虎丘即事》则在孤独中寻求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。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,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