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至节前十日游胜因寺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4:15:11

霜霁午曦暖,潦收沙路晞。

束山知寺古,避客怪僧稀。

箨滑涉危屐,藤钩穿密衣。

月黄风不动,灯火虹桥归。

意思解释

至节前十日游胜因寺

作者:洪咨夔 〔宋代〕

原文展示:

霜霁午曦暖,潦收沙路晞。
束山知寺古,避客怪僧稀。
箨滑涉危屐,藤钩穿密衣。
月黄风不动,灯火虹桥归。

白话文翻译:

霜雪消融,阳光洒在午后的暖意中,雨水退去,沙路也干了。
束山上古老的寺庙,鲜少有游客和怪僧光顾。
湿滑的竹叶上走着危险的木屐,藤蔓钩子缠绕着密密的衣服。
明月照耀着,微风不动,灯火辉煌的虹桥引人归去。

注释:

  • 霜霁:霜雪消融,天气转晴。
  • :指雨水,潦水指积水。
  • 束山:指一座山名,可能是胜因寺所处的山。
  • 怪僧:指不寻常的和尚,可能暗指寺庙中的僧侣少。
  • 箨滑:竹子生长出的嫩叶,湿滑。
  • 危屐:指木屐,穿着时在湿滑的路上行走非常危险。
  • 藤钩:藤蔓的钩子,可能指衣物被缠绕的现象。
  • 月黄:指明亮的月光。
  • 虹桥:象征美好的归途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洪咨夔,字廷辅,号澄山,宋代诗人,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,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,作品多描绘山水、田园风光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节前十日,诗人游览胜因寺,感受自然与寺庙的宁静,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世喧嚣的逃避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,展现了诗人游历胜因寺时的宁静与恬淡。开头两句描绘了霜后的晴天,阳光洒在沙路上,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,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。接下来的两句,诗人提到束山上的古寺,鲜少有人光顾,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,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避让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后半部分通过细致的描写,展现了行走中的小心与周遭环境的互动,尤其是“月黄风不动,灯火虹桥归”,将夜晚的宁静与归家的温暖结合在一起,传达出一种归属感与心灵的安宁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霜霁午曦暖:描绘了霜雪消融后的温暖午后,给人一种温和的感受。
    • 潦收沙路晞:雨水退去,沙路变得干燥,体现了自然的变化。
    • 束山知寺古:古老的寺庙在束山上,暗示其历史悠久。
    • 避客怪僧稀:游客稀少,僧侣也不常见,突显了寺庙的宁静。
    • 箨滑涉危屐:湿滑的竹叶让行走变得危险,描绘了环境的复杂。
    • 藤钩穿密衣:藤蔓缠绕着衣物,暗示自然的力量。
    • 月黄风不动:宁静的夜晚,月光明亮,风平浪静。
    • 灯火虹桥归:归家的路灯映照在桥上,象征着温暖的归属感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比喻与拟人:诗中通过自然现象比拟人类情感,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    • 对仗: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工整,增强了音韵美。
  • 主题思想: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体现了人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追求内心安宁的心情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:象征清冷与消逝,暗示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山与寺:代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场景,体现了古老的文化。
  • 月光与灯火:象征光明与希望,暗示归属感和安全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霜霁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雨水
    B. 雪融化后晴天
    C. 霜雪未消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束山”代表什么?
    A. 一座山的名称
    B. 一种植物
    C. 一个城市

  3. 诗人对寺庙的描写是怎样的?
    A. 热闹非凡
    B. 宁静幽雅
    C. 破旧不堪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王维的《鹿柴》: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,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  • 李白的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历史的感慨。

诗词对比: 洪咨夔与王维同为山水诗的代表,洪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互动,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哲理性的思考与深刻的情感表达。两者在主题上均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,但风格各异,值得对比欣赏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诗选》:集中展示了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风格。
  • 《古诗词解析》:对古代诗词的技巧与分析手法进行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