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楚聘宣尼欲道光,是时陈蔡畏邻强。庸谋但解遮贤路,不解迎贤谋自昌。
白话文翻译:
楚国邀请孔子讲学,这时陈国和蔡国都畏惧邻国的强大。无能的谋士只知道封锁贤人的道路,却不知道迎接贤人才能使国家兴旺。
注释:
- 楚聘:指楚国邀请孔子,体现了孔子的影响力。
- 宣尼:指孔子,因其名为孔丘,字仲尼,故称“宣尼”。
- 陈蔡:指古国陈国和蔡国,表明其地理和政治背景。
- 庸谋:指无能的谋士,意指那些缺乏远见的人。
- 遮贤路:指阻碍贤才的道路,使贤人无法施展才华。
- 迎贤:指迎接有才能的人,暗示良好的治理需要引入贤才。
典故解析:
本诗提及的“楚聘宣尼”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,孔子被楚国重视,显示了儒家思想的传播。而“陈蔡畏邻强”则描绘了当时小国对强国的恐惧,反映出政治环境的复杂。诗中用“庸谋”与“贤路”对比,强调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忽视之间的关系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周昙,唐代诗人,生平事迹不详,但其诗作多表现对政治、历史的思考,风格清新脱俗,常以古人为鉴,抒发治国理政的理想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国家强盛之时,诗人借古人之事,抒发对当时政治的思考。通过对陈蔡的批评,反映出对贤才的渴求以及对庸者的讽刺,意在提醒当权者重视人才、明智治国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,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对庸者的批评。诗的开头提到“楚聘宣尼”,这不仅展示了孔子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,也暗示了当权者对贤人的重视。然而,紧接着的“陈蔡畏邻强”,则反映了小国在强国威逼下的无奈与惧怕,折射出当时国家间的权力关系。整首诗通过“庸谋但解遮贤路”的描述,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短视与无能,强调了迎接贤人、重视人才的重要性。
诗中“遮贤路”与“迎贤”的对比,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。前者是封闭与短视,后者则是开放与长远。最终,诗人用这两种态度的对比,强调了迎接贤人、促进国家繁荣的必要性。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对现代社会仍有警示作用,值得后人深思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楚聘宣尼欲道光:楚国邀请孔子,渴望获取智慧和光明。
- 是时陈蔡畏邻强:此时陈国和蔡国对强邻感到恐惧,反映出小国的无奈。
- 庸谋但解遮贤路:无能的谋士只懂得阻碍贤才的道路,缺乏远见。
- 不解迎贤谋自昌:却不知道迎接贤人才能使国家繁荣。
修辞手法:
- 对比:诗中通过“遮贤路”与“迎贤”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两种治国理念的不同。
- 象征:贤人象征着智慧和繁荣,庸谋象征着短视和阻碍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才的重要性,批评那些无能的治理者,提倡应当迎接贤才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贤人:象征智慧和能力,代表国家的希望。
- 庸谋:象征无能与短视,代表对国家的阻碍。
- 邻强:象征外部威胁,反映出小国的困境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楚聘宣尼”中的“宣尼”是指哪位历史人物?
- A. 孟子
- B. 孔子
- C. 荀子
- D. 老子
- 答案: B
-
诗中提到的“陈蔡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国家?
- A. 秦汉时期
- B. 春秋战国时期
- C. 唐宋时期
- D. 明清时期
- 答案: B
-
诗中“庸谋但解遮贤路”的意思是?
- A. 智者阻碍庸者
- B. 无能者只会阻碍贤才
- C. 能者施展才华
- D. 无能者迎接贤才
- 答案: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登高》- 杜甫
- 《春望》- 杜甫
- 《静夜思》- 李白
诗词对比:
- 《春望》与本诗在主题上均涉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,但《春望》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悲痛与国家的破败,而本诗则强调迎贤的重要性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