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罗城一百廿里长,
东藩恃此作金汤。
旧基更展三十里,
莫剩西门一树樟。
白话文翻译:
罗城长达一百二十里,
东边的藩地依靠这里筑起了金汤。
旧有的基础又扩展了三十里,
西门只剩下那一棵樟树。
注释:
- 罗城: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城池,这里形容其规模。
- 藩:这里指的是地方的封地或藩地。
- 金汤:金汤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,表示城池的安全。
- 旧基:指旧有的基础,可能是指老城的遗址或基础设施。
- 樟:指樟树,一种常绿树木,具有香气。
典故解析:
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,但“金汤”一词常用来形容坚固的防御,反映出古代对城池防护的重视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杨维桢(1296-1370),字用之,号阮亭,元代诗人,擅长诗词,尤其以古体诗著称。他的作品普遍体现出对社会、历史的关注,风格清新自然,深受后人喜爱。
创作背景:
《杵歌七首》是杨维桢在元代社会动荡之际所作,诗中反映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繁华已逝的感慨。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故乡时所作,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深思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描绘了罗城的长久与变化,前两句以数字“百廿”与“金汤”的对比,展现了城池的壮丽与防御的重要性。作者通过对城池的描述,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安全感。接下来的两句则展示了城市扩展的过程,尤其是“旧基更展三十里”,暗示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。然而,最后一句“莫剩西门一树樟”,则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,樟树的孤立象征着历史的遗留与人事的苍凉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整首诗在描述城市的变化之余,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情感,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罗城一百廿里长”:描绘了罗城的宏伟,给人一种壮阔的视觉感受。
- “东藩恃此作金汤”:指出这个地方的重要性,暗示它是防御的重要据点。
- “旧基更展三十里”:说明城市在不断扩展,表现出繁荣的景象。
- “莫剩西门一树樟”:以樟树的孤立反映过去的繁华已不复存在,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。
-
修辞手法:
- 对仗: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,形成了和谐的韵律。
- 比喻:将城市的防御比作“金汤”,加强了意象的力量。
-
主题思想: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家乡的思念与反思,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感慨,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情感。
意象分析:
- 罗城: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。
- 金汤:代表着安全与防御,反映出古代人对家园的重视。
- 樟树:孤独的意象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昔日繁华的消逝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罗城的长度为多少里?
- A. 80里
- B. 120里
- C. 100里
- D. 140里
-
诗中的“金汤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一种饮品
- B. 严密的防御工事
- C. 一种植物
- D. 一种诗体
-
“莫剩西门一树樟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
- A. 喜悦
- B. 愤怒
- C. 怀念与哀伤
- D. 无所谓
答案:
- B
- B
- C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登高》 杜甫
- 《静夜思》 李白
诗词对比:
对比杨维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《登高》,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,杨维桢通过对城池的描绘与对比,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流逝感,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变化。
参考资料:
- 杨维桢《诗文集》
- 《元代诗歌研究》
- 《古典诗词鉴赏指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