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城子 题孙子勤西溪纪游图》

时间: 2025-01-11 23:36:34

西溪溪水拍长天。

放游船。

足留连。

一片芦梢飞雪满前滩。

仙侣同舟归去晚,夕阳下,起寒烟。

乘流欲上白云间。

小桥边。

浪花圆。

只有忘机鸥鹭对人闲。

回首茅庵红叶里,僧遥客,倚栏干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江城子 题孙子勤西溪纪游图
作者: 顾太清 〔清代〕

西溪溪水拍长天。放游船。足留连。
一片芦梢飞雪满前滩。仙侣同舟归去晚,夕阳下,起寒烟。
乘流欲上白云间。小桥边。浪花圆。
只有忘机鸥鹭对人闲。回首茅庵红叶里,僧遥客,倚栏干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描绘了西溪的美丽景色:溪水拍打着长空,游船在水面上轻轻摇曳,让人留恋不已。前滩的芦苇如飞雪般覆盖,伴随着仙侣一起泛舟而归,夕阳西下,寒烟袅袅升起。船只随流而上,仿佛要直达白云间。在小桥边,浪花轻轻拍打,只有鸥鹭悠闲地与人对望。回头望去,红叶映衬的茅庵中,远处的僧人倚靠在栏杆上,显得格外宁静。

注释

  • 西溪:指的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风景名胜区,以溪水清澈、自然景致闻名。
  • 游船:指在水面上航行的船只。
  • 芦梢:指芦苇的尖端部分。
  • 寒烟:指傍晚时分上升的烟雾,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。
  • 仙侣:指神仙般的伴侣,形象优雅。
  • 忘机:形容无所挂虑,心境淡泊。

典故解析

  • 忘机:源于古代道教哲学,强调心无挂碍,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。
  • 芦苇: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柔美的自然,代表着宁静和恬淡的生活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顾太清,清代诗人,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闻名。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,展现出一种淡雅、幽静的美感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作者游历西溪之际,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启发,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。

诗歌鉴赏

《江城子 题孙子勤西溪纪游图》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作品。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西溪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。开头数句即通过“溪水拍长天”“放游船”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。诗人以“足留连”表达对这片自然美景的留恋之情,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份轻松与自在。

接下来的描写中,诗人通过“仙侣同舟归去晚,夕阳下,起寒烟”,将游船的画面与傍晚的景色巧妙结合,夕阳与寒烟的意象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层神秘与诗意的氛围。最后几句则回归到一种宁静的状态,鸥鹭间的闲适与僧人的倚栏而立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。
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、流畅的节奏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闲态度,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与愉悦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1. 西溪溪水拍长天:描写西溪的水波拍打着天空,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感觉。
  2. 放游船。足留连:游船在水上漂泊,让人留恋忘返。
  3. 一片芦梢飞雪满前滩:芦苇像雪一样覆盖在前滩,增添了诗的画面感。
  4. 仙侣同舟归去晚,夕阳下,起寒烟:描绘黄昏时分,伴侣归舟,夕阳下升起的寒烟,营造出温馨而惆怅的氛围。
  5. 乘流欲上白云间:舟船随流而行,似要直上云端,表达一种渴望。
  6. 小桥边。浪花圆:小桥边的浪花轻柔,增添了自然的美感。
  7. 只有忘机鸥鹭对人闲:鸥鹭悠闲自得,表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境界。
  8. 回首茅庵红叶里,僧遥客,倚栏干:最后回望,红叶映衬的庵堂中,远处的僧人显得悠然自得,形成对比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将芦苇比作飞雪,形象生动。
  • 拟人:鸥鹭被赋予了“对人闲”的特性,增加了画面感。
  • 对仗:诗中各句结构工整,增强了音乐感。

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描写西溪的自然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、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以及一种淡泊名利、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溪水:象征着流动与生命。
  • 游船:代表着自由与享受。
  • 芦苇:象征着柔美与自然。
  • 寒烟:代表着宁静与淡淡的忧愁。
  • 红叶: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流逝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西溪”是指哪个地方?

    • A. 江苏
    • B. 浙江
    • C. 安徽
  2. “仙侣同舟归去晚”中的“仙侣”指的是?

    • A. 普通朋友
    • B. 神仙般的伴侣
    • C. 亲人
  3. 诗中有什么动物与人对望?

    • A. 鸟
    • B. 鱼
    • C. 鸥鹭

答案

  1. B
  2. B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李白的《庐山谣》
  • 杜甫的《登高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李白《庐山谣》:同样描绘自然风光,但更加豪放,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。
  • 杜甫《登高》: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,情感更为沉重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清代诗人研究》
  • 《古典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