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奔霆响空山,飞连挂绝壁。
毛发忽森竖,精神共英特。
平生丘壑姿,至此意颇适。
何必游九华,龙眠自尤物。
白话文翻译:
雷声轰鸣在空山之上,飞流的瀑布挂在陡峭的悬崖上。
忽然间,头发竖立,精神也随之振奋。
平生对山川的情怀,来到这里格外合适。
何必去游览九华山,龙眠山本身就是绝佳的风景。
注释:
- 奔霆:奔腾的雷霆,形容声音巨大。
- 绝壁:陡峭的悬崖。
- 毛发忽森竖:形容因惊奇或恐惧而头发竖起。
- 丘壑:指山丘和沟壑,泛指自然风光。
- 九华:指九华山,著名的佛教圣地。
- 龙眠:指龙眠山,特指某一山脉,意为其自然之美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王之道,南宋时期的诗人,擅长山水诗,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,追求自然与人心的和谐。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王之道游览三瀑泉时,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内心的共鸣,可能出于与友人汤洞卿的交流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,描绘了三瀑泉的壮丽景色。首句“奔霆响空山”开篇即以强烈的声音描写引入,给人以震撼的感觉。接下来的“飞连挂绝壁”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瀑布从悬崖飞流而下的壮观场面。诗人通过“毛发忽森竖”描述自己在此景面前的震撼,展现了自然景观对人的心灵冲击力。
接下来的两句“平生丘壑姿,至此意颇适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的深厚情感,显示出他在此时此刻感受到的心灵契合。而最后一句“何必游九华,龙眠自尤物”则以轻松洒脱的语气,表明了诗人对龙眠山的自豪和对九华山的淡然。整首诗构造紧凑,情感真挚,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,也传达了个人情怀的舒适与安逸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奔霆响空山”:描写雷声在空山中回响,给人以空旷之感。
- “飞连挂绝壁”:形容瀑布从绝壁上飞流而下,意象生动。
- “毛发忽森竖”:因惊叹而毛发竖立,表现出强烈的感受。
- “平生丘壑姿”:表达了对山川的热爱与向往。
- “至此意颇适”:在这里感到非常合适与舒适。
- “何必游九华”:表达对游览九华山的无所谓态度。
- “龙眠自尤物”:强调龙眠山的美丽,显示出诗人对本地自然的自豪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用“奔霆”比喻雷声,使声音的震撼感更强烈。
- 拟人: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的情感,如“精神共英特”。
- 对仗:如“奔霆响空山,飞连挂绝壁”形成对仗工整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内心的共鸣,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本土美景的自信与骄傲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雷霆:象征力量与震撼。
- 瀑布:象征自然的壮美与动感。
- 山川:广泛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此诗的作者是谁?
- A. 李白
- B. 王之道
- C. 杜甫
- D. 苏轼
-
“何必游九华”中的“九华”指的是?
- A. 九华山
- B. 九华湖
- C. 九华寺
- D. 九华城
-
诗中描述的主要景象是什么?
- A. 山谷
- B. 瀑布
- C. 田野
- D. 城市
答案:
- B. 王之道
- A. 九华山
- B. 瀑布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望岳》
- 李白《庐山谣》
诗词对比: 王之道的《和魏桐城题三瀑泉赠汤洞卿 其一》与杜甫的《望岳》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,但王之道的诗更注重个人内心感受的表达,而杜甫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象的宏观描绘与深沉的历史感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》
- 《王之道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