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夜出过利涉门》

时间: 2025-01-26 06:05:14

红纱笼烛照斜桥,复观翚飞入斗杓。

人在画船犹未睡,满堤明月一溪潮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夜出过利涉门 红纱笼烛照斜桥,复观翚飞入斗杓。 人在画船犹未睡,满堤明月一溪潮。

白话文翻译:

全诗翻译: 红纱笼罩的烛光照亮了斜桥,再次看到翚鸟飞入斗杓。 人们在画船上还未入睡,满堤的明月照耀着一溪潮水。

注释: 字词注释:

  • 红纱笼烛:指用红纱罩住的烛光。
  • 斜桥:斜向的桥梁。
  • 翚飞:指鸟儿飞翔。
  • 斗杓:北斗七星的形状,这里指天空。
  • 画船:装饰华丽的船只。
  • 满堤明月:指月光照耀下的堤岸。
  • 一溪潮:指溪流中的潮水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,主要描绘夜晚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。

诗词背景: 作者介绍: 曾巩(1019-1083),字子固,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与王安石、苏轼并称“北宋三大家”。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、含蓄深沉著称,尤以散文见长。此诗描绘夜晚的景色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。

创作背景: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夜晚外出经过利涉门时的所见所感。利涉门是当时的一处地名,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,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。

诗歌鉴赏: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。首句“红纱笼烛照斜桥”,通过红纱笼罩的烛光,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。次句“复观翚飞入斗杓”,以翚鸟飞入斗杓的景象,增添了动态的美感。后两句“人在画船犹未睡,满堤明月一溪潮”,则通过人在画船上的活动和满堤明月的照耀,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。

诗词解析: 逐句解析:

  • 首句“红纱笼烛照斜桥”,通过红纱笼罩的烛光,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,斜桥的描绘增添了景色的层次感。
  • 次句“复观翚飞入斗杓”,以翚鸟飞入斗杓的景象,增添了动态的美感,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后两句“人在画船犹未睡,满堤明月一溪潮”,通过人在画船上的活动和满堤明月的照耀,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,溪潮的描绘增添了景色的生动感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红纱笼烛照斜桥,将烛光比喻为红纱笼罩,形象生动。
  • 拟人:翚飞入斗杓,将翚鸟的飞翔拟人化,增添了动态的美感。
  •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,如“红纱笼烛”与“满堤明月”,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。

主题思想: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。诗中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,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和谐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。

意象分析: 意象词汇:

  • 红纱笼烛:温馨而神秘的氛围。
  • 斜桥:景色的层次感。
  • 翚飞:动态的美感。
  • 斗杓: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画船:夜晚的活动。
  • 满堤明月:宁静与和谐。
  • 一溪潮:景色的生动感。

互动学习: 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的“红纱笼烛”指的是什么? A. 红纱罩住的烛光 B. 红纱罩住的灯笼 C. 红纱罩住的火把 答案:A

  2. 诗中的“翚飞入斗杓”中的“斗杓”指的是什么? A. 北斗七星 B. 一种鸟 C. 一种植物 答案:A

  3. 诗中的“满堤明月一溪潮”描绘了什么景象? A. 夜晚的宁静与和谐 B. 白天的热闹与喧嚣 C. 清晨的清新与宁静 答案: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 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描绘夜晚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,与曾巩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。
  • 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: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,与曾巩的诗风相近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与曾巩《夜出过利涉门》: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,但苏轼的诗更加豪放,曾巩的诗更加细腻。

参考资料: 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,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。
  • 《宋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,有助于理解曾巩的创作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