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行尽坛前石崖路,忽见一曲清冷泉。酒行到我不辞醉,安用了了分愚贤?
白话文翻译:
走完了祭坛前的石崖路,忽然看见一弯清澈冰冷的泉水。酒杯传到我这里我不推辞醉倒,何必用那些琐碎的道理来区分愚笨和贤明呢?
注释:
- 坛:指祭坛,古代用于祭祀的高台。
- 石崖路:用石头铺成的山路,形容路途险峻。
- 清冷泉:清澈而冰冷的泉水。
- 酒行:指酒杯在宴会上传递。
- 不辞醉:不拒绝醉倒,形容饮酒尽兴。
- 了了:清楚明白。
- 分愚贤:区分愚笨和贤明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曾巩(1019-1083),字子固,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与欧阳修、王安石等人并称“宋代八大家”。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,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。这首诗是他在游览麻姑山时所作,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评价的超脱。
创作背景: 曾巩在宋代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。这首诗创作于他游览麻姑山时,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超然态度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作者在游览麻姑山时的所见所感。首句“行尽坛前石崖路”描绘了作者走过的险峻山路,而“忽见一曲清冷泉”则突然带来了视觉和感官上的清新体验。后两句“酒行到我不辞醉,安用了了分愚贤?”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评价的超然态度,认为在自然美景面前,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区分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简练,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行尽坛前石崖路”:描述了作者走过的险峻山路,为后文的自然景色铺垫。
- “忽见一曲清冷泉”:突然出现的清澈泉水,给作者带来了惊喜和清新感。
- “酒行到我不辞醉”:在宴会上,酒杯传到作者这里,他不拒绝醉倒,表达了尽情享受的态度。
- “安用了了分愚贤?”:何必用那些清楚明白的道理来区分愚笨和贤明呢?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评价的超然态度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“一曲清冷泉”比喻自然景色的清新和纯净。
- 反问:“安用了了分愚贤?”通过反问强调了对世俗评价的不在意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评价的超脱。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态度,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。
意象分析:
- 石崖路:象征着艰难的旅程。
- 清冷泉:象征着清新和纯净的自然美景。
- 酒行:象征着宴会和社交场合。
- 不辞醉:象征着尽情享受和超脱世俗的态度。
互动学习: 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忽见一曲清冷泉”中的“清冷泉”象征着什么? A. 艰难的旅程 B. 清新和纯净的自然美景 C. 宴会和社交场合 D. 尽情享受和超脱世俗的态度
-
诗中“安用了了分愚贤?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? A.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. 对世俗评价的超脱 C. 对艰难旅程的感慨 D. 对宴会和社交场合的享受
答案: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 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的超脱。
- 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: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。
诗词对比: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与曾巩的《游麻姑山九首 其七 流杯池》: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的超脱,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,而曾巩的诗更加直接表达个人态度。
参考资料: 推荐书目:
-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。
- 《宋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,有助于理解曾巩的诗歌创作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