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阴崖虎豹露须牙,元是枯槎着藓花。不向明堂支万祀,玄冬苦节未须夸。
白话文翻译:
在阴暗的崖壁上,虎豹露出它们的须牙,原来是一棵枯木上长满了苔藓。它不曾在明堂中支撑万年的祭祀,在寒冷的冬天,它的坚韧不拔无需夸耀。
注释:
- 阴崖:阴暗的山崖。
- 虎豹露须牙:比喻枯木的形状像虎豹的须牙,形容枯木的狰狞。
- 元是:原来是。
- 枯槎:枯木。
- 藓花:苔藓。
- 明堂:古代帝王举行祭祀、朝会等大典的地方。
- 支万祀:支撑万年的祭祀,比喻长久的存在或使用。
- 玄冬:深冬,寒冷的冬天。
- 苦节:坚韧不拔的节操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张栻(1133-1180),字敬夫,号南轩,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文学家,与朱熹、吕祖谦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,风格清新自然,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。
创作背景: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阴暗崖壁上的枯木,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,表达了作者对于坚韧不拔、不慕虚荣的品质的赞美。诗中“不向明堂支万祀”一句,暗示了枯木虽不起眼,却有着不屈的精神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描绘阴崖上的枯木,展现了自然界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。诗中的“虎豹露须牙”形象生动,将枯木的狰狞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。而“不向明堂支万祀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虚荣和外在荣耀的淡漠态度,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通过对枯木的描绘,传达了作者对于坚韧精神的赞美和对世俗荣耀的超然态度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第一句“阴崖虎豹露须牙”,通过比喻手法,将枯木的形状比作虎豹的须牙,形象地描绘了枯木的狰狞之态。
- 第二句“元是枯槎着藓花”,揭示了前句的真相,原来那狰狞的形状是一棵长满苔藓的枯木。
- 第三句“不向明堂支万祀”,用典故表达枯木不追求外在的荣耀和显赫,不羡慕明堂中的祭祀。
- 第四句“玄冬苦节未须夸”,强调枯木在寒冷冬天的坚韧不拔,这种品质无需夸耀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枯木比作虎豹的须牙,形象生动。
- 象征:枯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,不追求外在的荣耀。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坚韧不拔的品质,表达了对虚荣和外在荣耀的淡漠态度,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阴崖:阴暗的山崖,象征着艰难的环境。
- 虎豹露须牙:比喻枯木的狰狞之态,形象生动。
- 枯槎:枯木,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。
- 藓花:苔藓,增添了枯木的生机。
- 明堂:古代帝王举行祭祀、朝会等大典的地方,象征着荣耀和显赫。
- 玄冬:深冬,寒冷的冬天,象征着艰难和考验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 诗中的“虎豹露须牙”比喻的是什么? A. 虎豹 B. 枯木 C. 苔藓
- “不向明堂支万祀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? A. 追求荣耀 B. 淡漠虚荣 C. 赞美祭祀
- 诗中的“玄冬苦节”指的是什么? A. 寒冷的冬天 B. 坚韧不拔的品质 C. 枯木的形状
答案:1. B 2. B 3.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朱熹的《观书有感》:同样表达了对于内在品质的重视,对虚荣的淡漠态度。
- 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:通过咏梅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。
诗词对比:
- 张栻的《和择之赋枯木》与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:两首诗都通过自然界的植物来表达对坚韧品质的赞美,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虚荣的淡漠态度,而陆游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梅花的赞美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张栻的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。
- 《宋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,包括张栻的文学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