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》

时间: 2025-02-04 15:32:15

看尽江湖千万峰,不嫌云梦芥吾胸。

戏招西塞山前月,来听东林寺里锺。

远客岂知今再到,老僧能记昔相逢。

虚窗熟睡谁惊觉,野碓无人夜自舂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看尽江湖千万峰,不嫌云梦芥吾胸。
戏招西塞山前月,来听东林寺里锺。
远客岂知今再到,老僧能记昔相逢。
虚窗熟睡谁惊觉,野碓无人夜自舂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东林寺的夜宿感受。他看尽了江湖的千山万水,但心中仍然不觉烦恼。月光洒在西塞山前,他呼唤着月亮,希望能来听东林寺的钟声。远方的客人又岂能知道他今次再访此地,而那位老和尚却清楚记得他们昔日的相逢。夜深人静,虚窗下他沉沉入睡,只有那无人打扰的石碓自己在夜里轻声磨碾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江湖:指山水河流的景象。
  • 云梦:指云梦泽,古代著名湖泊,意喻胸怀宽广。
  • 西塞山:指在今湖北省,山前的月光美景。
  • 东林寺:寺庙名称,象征宁静。
  • 虚窗:窗子虚掩,暗示夜晚的宁静。
  • 野碓:石碓,用于磨粮食,表示人迹罕至的地方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诗中提及的“西塞山前月”与“东林寺的钟”均富有文化意蕴,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陆游(1125-1210),南宋著名诗人,字务观,号放翁。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,风格多样,尤其以豪放、清新著称,作品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。

创作背景: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,他因政治失意而多次游历,东林寺是他常去之地,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哲理的追求。

诗歌鉴赏:

《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》是陆游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人生感悟的作品。全诗通过个人的游历体验,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。开篇“看尽江湖千万峰”,显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尽眷恋,心中虽有烦恼,但他却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这一切。接下来的“戏招西塞山前月”,则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,月光成为他心灵的寄托,象征着宁静与美好。

而“来听东林寺里锺”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,东林寺的钟声成为诗人心灵的共鸣。最后几句,诗人通过与老僧的对话,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与不变的记忆。夜晚的宁静和无人打扰的环境,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,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“看尽江湖千万峰”: 描绘了诗人游历的广阔视野,表现其胸襟开阔。
  2. “不嫌云梦芥吾胸”: 表现诗人对云梦泽的情感,虽小却不以为耻。
  3. “戏招西塞山前月”: 通过“戏招”表现出诗人的随性与洒脱。
  4. “来听东林寺里锺”: 寻求心灵的安宁,钟声成为静谧的象征。
  5. “远客岂知今再到”: 表达重游之感,远客无法理解的情感。
  6. “老僧能记昔相逢”: 老和尚的记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恒久的情谊。
  7. “虚窗熟睡谁惊觉”: 表达宁静的夜晚,暗示诗人梦境的安然。
  8. “野碓无人夜自舂”: 喻示生活的简单与自然,体现诗人的淡泊心境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月光与心情进行对比,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  • 拟人:夜晚的石碓被赋予人性,表现自然的宁静。
  • 对仗:全诗采用了优美的对仗,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,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简单生活,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江湖:象征广阔的前景与无尽的追求。
  • :象征宁静、孤独与思考。
  • 东林寺:象征内心的归宿与灵魂的宁静。
  • 老僧:象征记忆与时间的流逝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云梦”指的是: A. 一种植物
    B. 古代湖泊
    C. 一种天气现象

  2. 诗中“老僧能记昔相逢”表达了什么? A. 忘却过去
    B. 记忆的珍贵
    C. 对未来的期待

  3. 诗中哪个意象代表了宁静的夜晚? A. 江湖
    B. 月
    C. 野碓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 - 李白
  • 《夜泊牛津》 - 张志和

诗词对比: 与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对比,陆游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记忆的反思,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孤独与思乡之情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,但表现手法和主题侧重点不同。

参考资料:

  1. 《陆游诗集》
  2. 《宋代诗词鉴赏》
  3. 《中国古诗词通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