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采桑子·山侗舍俗投玄趣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3:17:37

山侗舍俗投玄趣,结正良因。

深谢师真。

便做逍遥自在人。

我今誓不东归去,死在西秦。

骸骨虽尘。

不与儿孙葬海滨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采桑子·山侗舍俗投玄趣
作者: 马钰 〔元代〕

山侗舍俗投玄趣,
结正良因。
深谢师真。
便做逍遥自在人。
我今誓不东归去,
死在西秦。
骸骨虽尘,
不与儿孙葬海滨。


白话文翻译:

在山中侗族的住所,抛弃世俗,追求玄妙的趣味,
我与正直的因缘结下深厚的情谊。
由衷地感谢我的师父,
自此我便做个逍遥自在的人。
我现在发誓不再东归,
宁愿死在西秦。
即使我的骸骨化为尘埃,
也不愿与儿孙葬在海边。


注释:

  • 山侗:山中侗族,指生活在山区的侗族人。
  • 舍俗:抛弃世俗的生活。
  • 投玄趣:追求深奥而玄妙的兴趣。
  • 结正良因:与正直的因缘结下深厚的关系。
  • 逍遥自在人:自由自在的人。
  • 东归:指返回故乡或原来的生活。
  • 西秦:指西边的秦地,可能暗指某种理想的境地或精神的追求。
  • 骸骨虽尘:即使骸骨化为尘土。
  • 不与儿孙葬海滨:不愿与子孙葬在海边,表达对世俗的拒绝。

典故解析:

诗中提到的“逍遥”一词,常与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,强调人应当追求自由、不受束缚的生活;而“东归”则可能暗指对往日生活的告别,表达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。
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马钰,元代著名诗人,擅长词作,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他的诗风洒脱、清新,常以山水为题材,表达个人情感和世俗的抗争。

创作背景:

《采桑子·山侗舍俗投玄趣》写于马钰远离尘嚣,追求精神自由的时期。诗中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,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理念,反映出对时代的反思和个人理想的追求。
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词通过描绘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脱离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展现了深厚的哲理。诗的开头,诗人以“山侗舍俗投玄趣”点明了自己所处的环境,表达了对世俗的抛弃,接着“结正良因”则传达了对师父的感激,显示出他崇高的情感和追求。全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展开,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宣称自己要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,誓言不再回到东边的世俗中去,宁愿死在西秦,体现出他对理想与自由的执着追求。

“骸骨虽尘,不与儿孙葬海滨”,这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,表达了对个人理想的坚定信念与对世俗观念的彻底拒绝。此诗不仅反映了马钰的个性,也反映了元代文人对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,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魅力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山侗舍俗投玄趣:在山中的侗族住所,抛弃世俗追求深奥的趣味。
  2. 结正良因:与正直的因缘结下深厚的联系,暗示师承关系。
  3. 深谢师真:由衷感谢师父的教导,表现出对师恩的感激。
  4. 便做逍遥自在人:决心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,表达对生活方式的选择。
  5. 我今誓不东归去:发誓不再回到过去的生活,体现对新生活的坚定态度。
  6. 死在西秦:宁愿死在理想的地方,表现出对理想的向往。
  7. 骸骨虽尘:即使死后化为尘土,展现出对死亡的超然态度。
  8. 不与儿孙葬海滨:不愿与世俗的儿孙同葬,强调对世俗的拒绝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“骸骨虽尘”比作对物质的超越,强调精神的永恒。
  • 对仗:如“东归/西秦”,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抗拒和对自由、理想生活的向往,强调了个体精神追求的重要性,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、追寻内心真实的情感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山侗:象征自然与淳朴,代表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。
  • 骸骨:象征生命的终结,暗示对死亡的超然态度。
  • 海滨:象征世俗与繁华,诗人拒绝归属的象征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山侗舍俗”的意思是什么?
    A. 住在城市
    B. 住在山中抛弃世俗
    C. 住在海边

  2. 诗人誓言不再东归去,这代表了什么?
    A. 对故乡的留恋
    B. 对过去生活的拒绝
    C. 对未来的不确定

  3. “骸骨虽尘”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是?
    A. 恐惧
    B. 超然
    C. 无所谓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登高》:杜甫的《登高》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思考。
  • 《静夜思》:李白的《静夜思》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反思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马钰与李白:马钰的追求自由与李白的放浪形骸有异曲同工之妙,二者都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,但马钰更侧重于精神的追求,而李白则更注重生活的豪放不羁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元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
  • 《马钰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