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国蹙连群盗,时危仗老臣。
分忧当北顾,请幸且东巡。
肘足仪三晋,创痍又一秦。
不眠听野哭,愁杀路傍人。
白话文翻译:
国家受到外敌的威胁,形势危急,依靠的是年长的臣子。
为分忧虑,我希望能向北方求助,恳请能顺便东巡一趟。
肘膀和腿足相助,如同三晋的盟友,然而创伤又再一次出现在秦地。
夜不能寐,只能听到野外的哀哭声,愁苦得让路旁的人们都感到心痛。
注释:
- 国蹙:国家受到压迫、困扰的意思。
- 群盗:指一群盗贼,这里指外敌。
- 仗:依靠、依赖。
- 北顾:向北方求援或照顾。
- 肘足:比喻亲密的朋友或支持者。
- 三晋:古代的晋国,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一带。
- 创痍:伤痕,创伤的意思。
- 不眠:不能入睡,焦虑的状态。
- 野哭:大自然中的哭声,这里指无辜者的悲鸣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孙觌(生年不详,卒年约1126年),字景初,号恕斋,南宋初年诗人,籍贯可能为今天的浙江省。他的诗风清新婉约,擅长抒发个人情感,关注国家命运。
创作背景:
《馀杭闻出师》写于南宋时期,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,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老臣的信任。诗中反映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。
诗歌鉴赏:
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,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苦痛的关心。首联以“国蹙连群盗”开篇,直接点出了国家的危急形势,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。接着,诗人转向对老臣的依赖,表达出对历史经验和智慧的重视。在后面的两联中,诗人通过对比手法,描绘了亲密的盟友和再次受伤的国家,凸显出战乱带来的痛苦与绝望。最后一句“不眠听野哭”,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,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象生动,展现了一个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责任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国蹙连群盗:国家处于困境,受到一群盗贼的侵扰,形势严峻。
- 时危仗老臣:在这个危机时刻,我们依赖的是年长的老臣,强调了其重要性。
- 分忧当北顾:希望能够向北方寻求帮助,表达出对外援的渴望。
- 请幸且东巡:恳求能顺道东巡,表示对解决困境的期待。
- 肘足仪三晋:借助三晋之地的力量,形容盟友的支持。
- 创痍又一秦:再次遭受创伤,暗指秦地的悲惨遭遇。
- 不眠听野哭:夜不能寐,只有听到外面的哭声,流露出无奈与忧愁。
- 愁杀路傍人:路边的人民因国家动荡而感到极度悲痛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如“国蹙”和“时危”,形成语义的呼应。
- 比喻:将老臣比作依靠的支柱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- 排比:通过“肘足仪三晋,创痍又一秦”展示了依赖与受害的对比,突出主题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心,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,展现了忠诚与责任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国蹙:象征国家的脆弱。
- 群盗:外敌的象征,表现出危机的严重性。
- 野哭:无辜者的哀号,体现人民的苦难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老臣”主要是指什么?
A) 年轻士兵
B) 有经验的老者
C) 外国使者 -
“不眠听野哭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A) 高兴
B) 焦虑与无奈
C) 愤怒 -
诗中提到的“三晋”指的是哪个地区?
A) 今山西省
B) 今河北省
C) 今陕西省
答案:
- B) 有经验的老者
- B) 焦虑与无奈
- A) 今山西省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春江花月夜》- 张若虚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- 李白
诗词对比:
- 李白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同样表现出对历史的深思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,但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。
- 杜甫《春望》: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的影响,情感基调与《馀杭闻出师》相似,但杜甫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选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唐宋诗人传》
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,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《馀杭闻出师》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,同时也能在互动中提升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