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翠毛丹觜乍教时,终日无寥似忆归。近来偷解人言语,乱向金笼说是非。
白话文翻译:
这只鹦鹉羽毛翠绿,嘴喙鲜红,刚学会说话时,整天无所依恋,似乎在思念归家。最近偷听懂了人类的言语,却在金笼里乱说是非。
注释:
- 翠毛:指鹦鹉的绿羽毛,形容其色泽鲜亮。
- 丹觜:指的是鹦鹉鲜红的喙。
- 乍教时:指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。
- 终日无寥:整天没有依靠,表明鹦鹉的孤独。
- 似忆归:似乎在想念回家。
- 偷解:悄悄地理解。
- 人言语:人类的语言。
- 乱向金笼说是非:在笼子里胡乱说话,制造是非。
典故解析:
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,但可以理解为通过鹦鹉的形象,反映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理解,同时也隐含了对自由和孤独的思考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子兰,唐代诗人,生平事迹不详,流传下来的诗作较少,风格多以细腻、含蓄见长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时,正值社会动荡、政治腐败的时期,诗人通过鹦鹉的形象传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生活困境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鹦鹉》通过鹦鹉这一生动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孤独的深刻思考。鹦鹉的翠毛和丹喙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,而它在金笼中无所依恋的状态则传达出一种被禁锢的无奈感。诗中提到的“似忆归”,不仅仅是鹦鹉对家园的思念,更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。
此外,诗人通过鹦鹉“偷解人言语,乱向金笼说是非”的描写,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障碍,以及社会中是非曲直的复杂。鹦鹉虽能学习人类的语言,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,这种误解与混乱也暗喻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误读和曲解。
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值得读者细细品味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翠毛丹觜乍教时”:描述鹦鹉的外貌和刚学会说话的情景,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。
- “终日无寥似忆归”:表达鹦鹉的孤独,暗示它对自由和归属感的渴望。
- “近来偷解人言语”:鹦鹉开始理解人类的语言,体现其聪慧和好奇。
- “乱向金笼说是非”:即使能说话,但却在困境中发出无意义的话语,反映出生活的局限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鹦鹉的存在比作人类的孤独与渴望,增强了情感的共鸣。
- 拟人:赋予鹦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,使其形象更加生动。
-
主题思想: 诗歌揭示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,以及对自由的渴求和孤独的感叹。
意象分析:
- 翠毛: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之美。
- 丹觜:代表热情与希望。
- 金笼:象征束缚与限制,暗喻社会的压迫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鹦鹉的毛色是什么?
- A. 红色
- B. 绿色
- C. 黄色
- D. 黑色
-
鹦鹉在金笼中说什么?
- A. 唱歌
- B. 说是非
- C. 讲故事
- D. 说笑话
-
诗人通过鹦鹉传达了怎样的情感?
- A. 喜悦
- B. 孤独与渴望自由
- C. 愤怒
- D. 忧伤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- 李白的《庐山谣》
诗词对比:
- 《鹦鹉》与《登鹳雀楼》: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,但《鹦鹉》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渴望,而《登鹳雀楼》则表现出壮阔的视野与豪情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》
-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