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诫贪》

时间: 2025-01-11 16:51:40

多求待心足,未足旋倾覆。

明知贪者心,求荣不求辱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多求待心足,未足旋倾覆。
明知贪者心,求荣不求辱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的意思是: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,即使心中已经有了足够的满足,却依然渴望更多,最终可能会因贪婪而导致覆灭。贪图荣华富贵的人,明明知道贪婪的心态是有害的,却还是一味地追求名声和利益,而不在乎耻辱。

注释:

  • 多求:指贪求、过度追求。
  • :期待,等待。
  • 心足:心中满足,心灵充实。
  • 旋倾覆:快速地翻覆,指因贪求而遭遇的毁灭。
  • 明知贪者心:明白贪婪的心态。
  • 求荣不求辱:追求名利而不在乎名声受损。

典故解析:

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,但“贪者心”可联系到《道德经》中关于贪欲和满足的思想,强调了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生的悲剧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子兰,唐代诗人,生平及具体事迹不详。其诗歌多以哲理见长,关注人性和社会现象。

创作背景:在唐代,社会经济繁荣,物质极大丰富,但随之而来的贪婪与腐败也愈演愈烈。子兰在此背景下写下这首诗,警示人们要克制贪欲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,展现了对贪欲的深刻反思。开头的“多求待心足”,直接揭示人们内心的贪婪与不满足。这里的“多求”不仅指物质层面,也暗含对荣华富贵的渴求。当我们追求的东西过多,内心反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。接下来的“未足旋倾覆”,则警示人们,如果不加以控制,贪欲将会导致自身的覆灭。

“明知贪者心”一语,展现了人性深处的矛盾:明知道贪婪会带来不幸,却依然无法自拔。最后的“求荣不求辱”提醒我们,追求荣华富贵的同时,往往忽略了道德与名声的维护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,也让人深思。

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虑与警醒,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思考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“多求待心足”:贪求太多,内心却始终无法满足。
    • “未足旋倾覆”:满足不了的欲望,最终会导致毁灭。
    • “明知贪者心”:明白贪婪的本质。
    • “求荣不求辱”:追求荣华而不在乎耻辱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对比:通过“足”与“覆”的对比,强调满足与毁灭之间的关系。
    • 反问:暗含对贪欲的质疑,增强思考的深度。
  • 主题思想: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警示人们控制贪欲,保持内心的满足与平和,追求真实的价值,而非表面的荣华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贪欲:象征着无止境的追求,最终可能导致失败。
  • 荣华:代表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,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。
  • 耻辱:反映了道德与名声的重要性,警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时不应失去自我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多求待心足”的意思是什么?

    • A. 追求物质要适度
    • B. 追求物质没有底线
    • C. 追求心灵的满足
  2. “旋倾覆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• A. 迅速获得成功
    • B. 因贪欲而导致失败
    • C. 心灵的觉醒
  3. 诗中提到的“求荣不求辱”反映了什么价值观?

    • A. 追求名声
    • B. 不在乎他人看法
    • C. 忽视道德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登高》——杜甫,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思考。
  • 《静夜思》——李白,反映对内心情感的追求。

诗词对比

  • 子兰的《诫贪》与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均探讨对人生的思考,但子兰更侧重于物质欲望的警示,而陆游则关注人生的感悟与孤独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,但都反映了对人性深度的思考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  • 《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