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建康》
时间: 2025-01-10 21:55:24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建康
作者:罗隐
潮平远岸草侵沙,
东晋衰来最可嗟。
庾舅已能窥帝室,
王都还是预人家。
山寒老树啼风曲,
泉暖枯骸动芷牙。
欲起九原看一遍,
秦淮声急日西斜。
白话文翻译
潮水涨到岸边,草木侵占了沙滩,东晋衰亡的景象令人感叹。庾舅(庾信)已经能够窥视到帝王的宫室,而王都(建康)依然是平民百姓的家园。山中寒风萧瑟,老树在风中悲啼,温泉的水暖使得枯骨动摇如同芷草的根须。想要起身去九原(指秦始皇陵),再看一遍,秦淮河的水声急促,夕阳已经西斜。
注释
- 潮平:指潮水涨到平静的状态。
- 草侵沙:草木生长,侵占沙滩。
- 东晋:指东晋时期(即公元317-420年)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,衰亡令人感伤。
- 庾舅:庾信,东晋著名诗人,因其才华而受到重视。
- 帝室:指皇宫。
- 王都:指建康,即今南京。
- 九原:古代的墓地,指的是秦始皇的陵墓。
- 秦淮:指秦淮河,流经南京,是著名的风景河流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罗隐(835年-901年),字梦阮,号紫微,唐代中晚期诗人,擅长五言诗与七言诗。他的作品多描写景物、抒发个人情感,风格清新而又沉郁,具有浓厚的人生哲学思考。
创作背景
《建康》写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、战乱频繁的时期。诗人通过描绘建康的自然与历史,表达了对国家衰亡、时局变迁的无奈与感伤。
诗歌鉴赏
《建康》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,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心的惆怅。首联“潮平远岸草侵沙”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开篇,描绘了潮水与草木相融的画面,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感觉。紧接着,诗人转入历史的沉思,提到东晋的衰亡,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。
诗中提及“庾舅已能窥帝室”,这是对庾信的讽刺,暗指文人虽有才华却难以改变政局的无奈。而“王都还是预人家”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苦痛,王都的繁华背后是无数平民的艰辛。
接下来的意象如“山寒老树啼风曲”和“泉暖枯骸动芷牙”,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映衬人的心境,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。“欲起九原看一遍”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与对过往的怀念,而“秦淮声急日西斜”则以急促的水声和斜阳的意象,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紧迫感,令人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与变迁。
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历史的反思,展现了诗人对国家、社会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,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时代感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潮平远岸草侵沙:描写潮水平静,草木生长到沙滩,暗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力。
- 东晋衰来最可嗟:感叹东晋的衰落,表现出对历史的惋惜。
- 庾舅已能窥帝室:提到庾信的才华,反映出文人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。
- 王都还是预人家:王都的衰败与平民的生活形成对比,揭示社会的动荡。
- 山寒老树啼风曲:自然景象映衬心境,传达孤寂与悲凉。
- 泉暖枯骸动芷牙:温泉的暖意与枯骨的动摇,象征生与死的交替。
- 欲起九原看一遍:想要去秦始皇的陵墓,表达对过去的追溯与思考。
- 秦淮声急日西斜:急促的水声与夕阳的意象,表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,形成鲜明的意象。
- 拟人:老树“啼风曲”,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。
- 对仗:上下句对称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
诗歌通过对建康的描写,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亡的感慨,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,最终引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潮水:象征时间的流动。
- 草木:代表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回归。
- 庾舅:文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。
- 秦淮河:历史的见证,象征着文化与记忆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提到的“庾舅”指的是谁? A. 庾信
B. 王羲之
C. 陶渊明
D. 杜甫 -
“欲起九原看一遍”中“九原”指的是什么? A. 山川
B. 塔陵
C. 墓地
D. 河流 -
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了什么? A. 对春天的向往
B. 对国家衰亡的感慨
C. 对个人感情的抒发
D. 对自然的赞美
答案
- A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杜甫的《春望》: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- 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。
诗词对比
- 罗隐的《建康》与杜甫的《春望》:两者均集中于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,但罗隐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,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苦难与人心的悲凉。
参考资料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
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《建康》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