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《台城》
作者:罗隐 〔唐代〕
水国春常在,台城夜未寒。
丽华承宠渥,江令捧杯盘。
宴罢明堂烂,诗成宝炬残。
兵来吾有计,金井玉钩栏。
白话文翻译
在这个水乡,春天总是常在,台城的夜晚仍然没有寒意。
丽华承受着宠爱和滋润,江令则捧着酒杯和盘子。
宴会结束后,明堂的灯火依旧明亮,诗歌完成后,宝炬的火焰也渐渐熄灭。
如果敌人来了,我自有对策,金井与玉钩的围栏为我提供保护。
注释
- 水国:指水乡,形容地理环境。
- 台城:指台城,特指某个有名的城池。
- 丽华:指美丽的女子,常用来指代受到宠爱的女子。
- 江令:江令,古代官职名,可能为宴会的主办者或贵宾。
- 明堂:指正殿,古代祭祀及宴会的场所。
- 宝炬:指珍贵的火炬,这里比喻诗人的创作与灵感。
- 金井玉钩栏:形容防护措施,金井和玉钩是珍贵的象征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罗隐,唐代诗人,字梦阮,号青丘,晚号紫阳居士,生于公元835年,卒于公元901年。罗隐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诗词而著称,作品多描写人生的哲理和社会的变迁。
创作背景:该诗写于唐代中期,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,诗人在台城的宴会上,借景抒怀,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危机的思考。
诗歌鉴赏
《台城》是一首描写夜宴的诗,诗中通过描绘水乡的春景和宴会的热闹,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视。开头两句“水国春常在,台城夜未寒”描绘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,清新而生动,传达出水乡的独特魅力和温暖的夜晚。
接下来的两句“丽华承宠渥,江令捧杯盘”,则通过人物描写进一步丰富了宴会的场景,展现出一种繁华与和谐的气氛,丽华的美丽与江令的热情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。
然而,诗的后半部分逐渐转向了对未来的隐忧,特别是“兵来吾有计”,表达了诗人对潜在危机的警觉与应对之策。诗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,仍不忘思考如何面对外来的威胁,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诗更具深度。
从整体来看,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春夜宴会的美好画面,更是对生活与战争、欢愉与忧虑的深刻反思,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:
- 水国春常在:描绘了水乡的春天常驻,生机勃勃。
- 台城夜未寒:强调夜晚的温暖,营造出欢快的宴会气氛。
- 丽华承宠渥:指美丽的女子受到宠爱,突出繁华。
- 江令捧杯盘:描绘宴会中江令的热情,增添了生活的色彩。
- 宴罢明堂烂:宴会结束后,灯火依旧亮丽,诗意未尽。
- 诗成宝炬残:创作完成后,灵感如火炬般熄灭,暗示创作的无常。
- 兵来吾有计:展现对未来危险的警觉,表达自信。
- 金井玉钩栏:象征坚固的防线,强调保护与安全。
修辞手法:
- 对比:宴会的热闹与潜在的危机形成鲜明对比。
- 意象:水国、春、台城等意象交织,构建出富有层次的画面。
- 排比:诗句中运用排比增强了节奏感和气势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视与对未来危机的深思,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复杂感受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:
- 水国:象征着生机与希望。
- 春:代表生机、温暖与繁荣。
- 明堂: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场所。
- 宝炬:代表着灵感与创作的火焰。
- 兵来:暗示战争与危机的到来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水国”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?
- A. 冷酷
- B. 生机与希望
- C. 战争
-
“丽华承宠渥”中“丽华”指的是:
- A. 一种花
- B. 美丽的女子
- C. 一座城市
-
诗中提到的“兵来吾有计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未来的无奈
- B. 对危险的警觉与自信
- C. 对和平的渴望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。
-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:表达豪情与人生哲理。
诗词对比:
- 对比罗隐的《台城》与李白的《将进酒》,两者同样描绘宴会场景,但罗隐更关注于对未来的思考,而李白则强调对当下的豪情与享乐。通过这种对比,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基调。
参考资料
推荐书目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》
- 《罗隐诗选注释与评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