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安秋夜》

时间: 2025-01-10 22:27:26

远闻天子似羲皇,偶舍渔乡入帝乡。

五等列侯无故旧,

一枝仙桂有风霜。

灯欹短焰烧离鬓,漏转寒更滴旅肠。

归计未知身已老,九衢双阙夜苍苍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《长安秋夜》
作者: 罗隐

远闻天子似羲皇,
偶舍渔乡入帝乡。
五等列侯无故旧,
一枝仙桂有风霜。
灯欹短焰烧离鬓,
漏转寒更滴旅肠。
归计未知身已老,
九衢双阙夜苍苍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远远听说天子如同古代的羲皇,
偶尔离开渔乡,来到帝王之都。
五等列侯之间没有熟悉的旧友,
只有一枝仙桂承受着风霜的侵袭。
灯火倾斜,短小的火焰烧着我的鬓角,
漏壶滴响,寒冷的更替让我感到愁肠百结。
归家的计划不知道自己已经老去,
九条大街和双阙在夜色中显得苍苍茫茫。

注释:

  • 羲皇:传说中的古代帝王,象征着贤明的统治者。
  • 渔乡:指的是诗人所居住的地方,可能是指江湖水乡。
  • 五等列侯:古代封建制度中对侯爵的等级划分。
  • 仙桂:象征高洁的品德和理想,桂树在古代文人中被视为象征。
  • 灯欹短焰:灯火倾斜,火焰短小,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。
  • 漏转寒更:漏壶滴水,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寒冷的夜晚。
  • 九衢双阙:长安的主要街道与皇宫,象征繁华与权力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
罗隐,字允中,号蘅塘退士,唐代诗人。他的诗风清新高雅,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,尤其擅长描写秋冬季节的凄清与孤独。

创作背景
《长安秋夜》创作于罗隐远离故乡,身处长安的时期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孤独与无奈。

诗歌鉴赏:

《长安秋夜》通过对长安夜景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。诗的开头,诗人提到“远闻天子似羲皇”,通过羲皇的比喻,表现了对理想统治者的向往,但随即转入到自己在长安的孤独境地中,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感慨。

在描写中,诗人提到“五等列侯无故旧”,这反映了他在权贵云集的长安中感到的孤立。诗中提到的“一枝仙桂有风霜”,不仅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,也暗示着他的无奈与困境。灯光的倾斜和短小的火焰,恰如诗人那孤独的心境,令人感到生命的脆弱。

最后两句“归计未知身已老,九衢双阙夜苍苍”,将全诗推向高潮,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,深刻地揭示了诗人身心的疲惫和对人生的思考,营造出一种令人沉思的氛围。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中,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思考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

  • 远闻天子似羲皇:远方传来的消息,天子与古代的贤明君主相似,暗示对理想统治者的向往。
  • 偶舍渔乡入帝乡:偶然离开自己平静的生活,来到繁华的长安,表现出对旧生活的怀念。
  • 五等列侯无故旧:在权贵的世界中,没有熟悉的朋友,表现出内心的孤独。
  • 一枝仙桂有风霜:桂树象征高洁,风霜则暗示经历的艰辛,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。
  • 灯欹短焰烧离鬓:灯光倾斜,火焰短小,暗示生命的脆弱,表现出诗人的孤独。
  • 漏转寒更滴旅肠:时间流逝,寒冷的夜晚使诗人感到愁苦,营造出忧伤的氛围。
  • 归计未知身已老:归家的计划尚未成形,自己却已年老,展现出一种不甘与无奈。
  • 九衢双阙夜苍苍:长安的街道和皇宫在夜色中显得苍茫,象征着孤独和无尽的思念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将天子比作羲皇,表达对理想的向往。
  • 对仗:如“灯欹短焰”和“漏转寒更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意象:仙桂、灯火、漏壶等意象,富有文化内涵,传达出诗人的情感。

主题思想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,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,以及对时光流逝的叹息,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的感受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

  • 天子:象征权力与地位。
  • 羲皇:象征理想的统治者。
  • 仙桂:象征高洁和理想。
  • 灯火: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孤独。
  • 漏壶:象征时间的流逝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《长安秋夜》的作者是谁?

    • A. 王之涣
    • B. 罗隐
    • C. 李白
  2. 诗中提到的“羲皇”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乱世
    • B. 理想的统治者
    • C. 战争
  3. “五等列侯无故旧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

    • A. 孤独
    • B. 快乐
    • C. 生气

答案

  1. B
  2. B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登高》 by 杜甫
  • 《月夜忆舍弟》 by杜甫

诗词对比
《长安秋夜》与杜甫的《登高》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的情感,但罗隐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,而杜甫则更具历史感与时代的沉重感。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各有千秋,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性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李白《诗词全集》
  •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及其研究分析
  • 罗隐生平与作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