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次韵张甥棠美昼眠》

时间: 2025-01-26 05:31:39

炎歊六月北窗凉,更觉甘如饭稻粱。

宰我粪墙讥敢避,孝先经笥谑兼忘。

忧虞心谢知时雁,安稳身同挂角羊。

要识熙熙不争竞,华胥别是一仙乡。

意思解释

次韵张甥棠美昼眠

原文展示:

炎歊六月北窗凉,更觉甘如饭稻粱。
宰我粪墙讥敢避,孝先经笥谑兼忘。
忧虞心谢知时雁,安稳身同挂角羊。
要识熙熙不争竞,华胥别是一仙乡。


白话文翻译:

在炎热的六月,北窗透进凉风,
让我感觉比稻米更甘美。
宰相我在粪墙旁被讥讽,我怎敢躲避?
孝子先人的经书我既嘲笑又遗忘。
忧虑与烦恼已随知时的雁而去,
安稳的生活像挂角的羊一样悠闲。
要想了解那种熙熙攘攘不争竞争的境界,
华胥之地才是真正的仙乡。


注释:

  • 炎歊:炎热的夏天,形容天气的酷热。
  • 稻粱:指稻米和粮食,象征美好的食物。
  • 宰我:指宰相,表示高官显贵。
  • 粪墙:比喻卑微的环境。
  • 孝先:指孝道和先辈,古人重视孝道。
  • 经笥:指经书的箱子,象征知识。
  • 忧虞:忧虑和担心。
  • 挂角羊:比喻安稳自在的生活。
  • 华胥:传说中的仙境,象征理想的境界。

典故解析:

“华胥”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仙境,出自《山海经》,在这里常用来比喻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或超脱尘世的境界。
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精通诗词、散文和词。其作品风格多样,兼具豪放与婉约,被誉为“苏黄”。

创作背景:
此诗作于苏轼晚年,正值其经历政治风波后,心境逐渐趋于平和,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。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淡泊。
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承载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诗中开篇通过描绘北窗的清凉,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,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。通过对比“粪墙”和“孝先”,苏轼表达了对高官显贵生活的无奈与反思,揭示了他对社会地位的淡然态度。

接下来的“忧虞心谢知时雁”则展现了他对烦恼的释然,正如知时雁的迁移,忧虑随之而去。最后两句强调出一种超脱的境界,暗示了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,华胥之地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存在,更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。

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自省,以及对外部纷争的超然态度,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。
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:

    1. “炎歊六月北窗凉”:夏日酷热,北窗透凉,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凉感受。
    2. “更觉甘如饭稻粱”:强调了这种清凉带来的舒适感,甚至超过了美味的食物。
    3. “宰我粪墙讥敢避”:表现了对外界讥讽的无奈与接受,反映了他的豁达。
    4. “孝先经笥谑兼忘”: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的嘲讽,表明对世俗的超脱。
    5. “忧虞心谢知时雁”:表达忧虑的释然,象征着对生活的淡然态度。
    6. “安稳身同挂角羊”:安稳的生活状态,犹如挂角的羊,体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    7. “要识熙熙不争竞”:呼吁对宁静生活的理解,强调不争的哲学。
    8. “华胥别是一仙乡”:华胥作为理想境界,象征着心灵的归宿。
  • 修辞手法:

    1. 比喻:将生活的宁静比作清凉的北窗。
    2. 对仗:上下句相对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    3. 象征:华胥象征理想与超脱的境界。
  • 主题思想:
   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安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竞争的淡泊态度,表现了他对内心平和与理想境界的向往。


意象分析:

  • 北窗:象征着清凉与内心的宁静。
  • 稻粱:象征丰收与满足的生活。
  • 粪墙:象征卑微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地位。
  • 知时雁:象征着自然的规律与心灵的释然。
  • 华胥: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炎歊六月”指的是哪个季节?

    • A. 春季
    • B. 夏季
    • C. 秋季
    • D. 冬季
  2. “华胥”在诗中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现实生活
    • B. 理想境界
    • C. 痛苦
    • D. 忧虑
  3.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?

    • A. 渴望争斗
    • B. 超然淡泊
    • C. 绝望
    • D. 无所谓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李白
  • 《饮酒》陶渊明
  • 《春江花月夜》张若虚

诗词对比:
苏轼的《次韵张甥棠美昼眠》与陶渊明的《饮酒》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但苏轼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,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美好与隐逸的生活方式。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具有相似的主题但风格各异。
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词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苏轼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