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》

时间: 2025-01-10 19:15:30

撞钟浮玉山,迎我三千指。

众中闻謦欬,未语知乡里。

我非个中人,何以默识子。

振衣忽归去,只影千山里。

涪江与中泠,共此一味水。

冰盘荐琥珀,何似糖霜美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撞钟浮玉山,迎我三千指。
众中闻謦欬,未语知乡里。
我非个中人,何以默识子。
振衣忽归去,只影千山里。
涪江与中泠,共此一味水。
冰盘荐琥珀,何似糖霜美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浮玉山上撞响钟声,迎接我的有三千个手指。
在人群中听到咳嗽声,未曾开口便知你是乡里的人。
我并非那个圈子里的人,为什么会如此默默地认出你?
轻轻振衣,忽然就要归去,只留我一人孤影在千山之间。
涪江与中泠河,共同流淌着这同样的水。
冰盘上托着琥珀,怎能比得上糖霜的美味。

注释:

  • 撞钟:指撞响寺庙的钟,象征迎接和祝福。
  • 浮玉山:传说中的山名,象征美好的地方。
  • 謦欬:清咳声,古代人们用此声来引起注意。
  • 个中人:指身处其中的人。
  • 振衣:整理衣服,象征准备离去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涪江与中泠:两条河流,均为四川的水系,常用来象征故乡的水土。
  • 琥珀与糖霜:琥珀象征珍贵,糖霜象征甜美,二者比较强调生活的美好与珍贵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,宋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、书法家。他的诗词风格多变,兼具豪放与细腻。

创作背景: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一位金山乡的僧人别离之际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珍惜之情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以简单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苏轼与金山乡僧人之间的别离情感。诗的开头通过“撞钟浮玉山”引入场景,钟声既是迎接的信号,也是心中情感的响亮回响。接下来的“众中闻謦欬”,则让人感受到人群中的细腻情感,仿佛在说即使未曾言语,却能深刻理解彼此的乡情。

“我非个中人,何以默识子。”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,尽管两人并不在同一圈子,却能心有灵犀。接下来的“振衣忽归去”,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舍,离去时的孤寂感油然而生。

最后几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展现了对故乡的思恋,涪江与中泠河的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共鸣。冰盘与糖霜的对比则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珍贵,强调了情感的丰富与深邃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1. 撞钟浮玉山:撞钟声响,浮玉山隐喻美好的场所。
    2. 迎我三千指:以手指迎接,暗示众人的热情。
    3. 众中闻謦欬:在众人中听到咳嗽声,预示着对故乡人的熟悉感。
    4. 未语知乡里:虽然未曾交谈,却能感受到彼此的乡情。
    5. 我非个中人:自谦并强调自己并不在那个圈子里。
    6. 何以默识子:感叹为何能如此默契地识别。
    7. 振衣忽归去:准备离去,表现出一种匆忙与不舍。
    8. 只影千山里:留下孤独的身影在山水之间。
    9. 涪江与中泠:两河流淌,象征着共同的故乡情。
    10. 共此一味水:表明共享的记忆与情感。
    11. 冰盘荐琥珀:美好的事物,象征珍贵的友情。
    12. 何似糖霜美:糖霜的甜美更胜琥珀,隐含生活中的美好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比喻:将钟声比作心灵的呼唤。
    • 拟人: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。
    • 对仗:如“涪江与中泠”,展现工整的美感。
  • 主题思想: 全诗通过对别离的描写,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,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撞钟:象征着迎接与祝福。
  • 浮玉山:象征美丽的故乡。
  • 涪江与中泠:代表故乡的山水,承载着情感的记忆。
  • 冰盘与糖霜:象征生活中的甜美与珍贵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撞钟”象征什么? A. 隔离
    B. 欢迎
    C. 离别

  2. “我非个中人,何以默识子”中“个中人”的意思是? A. 外界的人
    B. 熟悉的人
    C. 朋友

答案

  1. B
  2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  • 李白《送友人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苏轼的《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》与李白的《送友人》均表达了离别的情感,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壮志,而苏轼则更显细腻与温情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苏轼传》

以上是对《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》的全面解析,包含了诗的内容、背景、鉴赏、解析等多个方面,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