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清平乐 舟宿水仙墩
作者: 刘嗣绾 〔清代〕
灯凉如画。系缆丛祠下。水佩风裳魂欲化。碧月迢迢残夜。晓来零落明珰,镜中生怕思量。手把一丝烟柳,不知秋恨多长。
白话文翻译
灯光轻柔如画,船只停泊在茅屋旁边。水波轻拂,风中似乎有灵魂要化作仙子。碧色的月亮照耀着漫长的夜晚。清晨时分,夜露如明珠般零落,我在镜中不敢思量。手握一根烟柳,不知秋天的愁恨究竟要持续多久。
注释
- 灯凉如画:灯光柔和,宛如一幅画。
- 系缆丛祠下:船只停靠在庙宇旁边。
- 水佩风裳魂欲化:水波如佩饰,风中飘逸,仿佛灵魂要化为美丽的女子。
- 碧月迢迢残夜:碧色的月亮在漫长的夜空中。
- 晓来零落明珰:清晨时露珠如明珠般落下。
- 镜中生怕思量:在镜子前不敢思考自己的情感。
- 手把一丝烟柳:手中握着一根细细的柳枝。
- 不知秋恨多长:不知道秋天的忧愁还要持续多久。
典故解析
- 水仙墩:水仙是古代一种美丽的花,象征着纯洁与高雅;而“墩”则可以指小岛或堤岸,营造出一种山水相依的意境。
- 明珰: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,代表着女子的美丽与高贵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刘嗣绾(约1780-1850),字子瑕,号岱云,清代诗人,擅长词作。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,富有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创作背景
《清平乐 舟宿水仙墩》是在一次舟宿夜晚的情景中写成,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情感波动。历史背景下,清代社会相对安定,文人们常常借游历和自然之景抒发个人情怀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词以“舟宿水仙墩”为背景,展现了诗人在夜晚独自一舟的情景,灯光柔和,意境如画,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。开头的“灯凉如画”,即刻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。接着,诗人描绘了水波、月光与晨露,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夜晚。
整首词中,诗人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,水、月、晨露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夜景,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。尤其是“镜中生怕思量”,更是流露出一种对过往情感的惆怅与不安。最后一句“手把一丝烟柳,不知秋恨多长”,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,表现了对时间流逝与情感无常的深刻思考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灯凉如画:描绘夜晚的环境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。
- 系缆丛祠下:强调船只的停泊位置,暗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。
- 水佩风裳魂欲化:运用拟人手法,赋予水波灵动的形象,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。
- 碧月迢迢残夜:月色清冷,长夜漫漫,体现孤独感。
- 晓来零落明珰:晨露如明珠般落下,象征着时光的流逝。
- 镜中生怕思量:反映内心的挣扎与不安。
- 手把一丝烟柳:细柳象征柔情,表达对往事的追忆。
- 不知秋恨多长:秋天的忧愁,暗示情感的无尽与迷惘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如“灯凉如画”,比喻灯光的柔和。
- 拟人:如“水佩风裳魂欲化”,赋予水波以生命。
- 对仗:如“晓来零落明珰,镜中生怕思量”,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
全诗通过描绘夜晚舟上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情感的思考,体现了孤独与思念交织的复杂情感,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秋天的忧愁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灯:象征温暖与宁静,营造氛围。
- 水:象征流动与变幻,暗示情感的变化。
- 月:象征孤独与思念,代表时间的流逝。
- 柳:象征柔情,代表对往事的追忆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“灯凉如画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温暖
- B. 宁静
- C. 哀伤
-
“晓来零落明珰”中的“明珰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明亮的灯
- B. 晨露
- C. 装饰品
-
诗中提到的“水佩风裳”体现了怎样的意象?
- A. 自然的美
- B. 人的情感
- C. 生命的脆弱
答案
- B. 宁静
- C. 装饰品
- A. 自然的美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宋代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- 唐代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
诗词对比
-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: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情感,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。
-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:通过对月夜的描写,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愁。
参考资料
- 《清代词人作品集》
- 《古典诗词赏析》
- 《中国诗词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