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赠南昌宰》
时间: 2025-01-25 22:34:1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赠南昌宰
作者: 张蠙 〔唐代〕
假邑邀真邑命分,
明庭元有至公存。
每锄奸弊同荆棘,
唯抚孤惸似子孙。
折狱不曾偏下笔,
灵襟长是大开门。
新衔便合兼朱绂,
应待苍生更举论。
白话文翻译
这首诗表达了对南昌宰的赞美与期望。诗中提到假邑与真邑的分界,暗示了官员的责任与公正。每次铲除奸邪,都是如同拔除荆棘一般,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和对不公的抵制。诗人强调在审判时不偏不倚,心胸开阔,愿意接纳每一个意见。最后提到新官上任,应该更关注民生,继续探讨和落实公平正义。
注释
字词注释
- 假邑:指地方官的辖区,暗指表面上的权力。
- 真邑:指实际的治理区域,含有真实的责任与担当。
- 明庭:清明的朝廷。
- 至公:公正无私。
- 锄奸弊:铲除邪恶与不正之事。
- 孤惸:孤苦无依的人,常用来形容百姓。
- 折狱:指审判案件。
- 灵襟:心胸开阔。
- 朱绂:官职的象征,表明身份。
- 苍生:百姓,人民。
典故解析
- 荆棘:象征社会中的邪恶与不公,铲除之意。
- 朱绂:古代官员的象征,代表权力与责任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张蠙,唐代诗人,生平事迹较少,但其诗作流传后世,风格独特,关注政治、民生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与治乱交替之时,诗人希望通过此诗表达对官员的期许,倡导公正与民生关怀。
诗歌鉴赏
《赠南昌宰》是一首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诗作,诗人通过对南昌宰的赞美,传达了对理想官员的期待。诗中的“假邑”与“真邑”形成对比,反映出官员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。每锄奸弊如同拔除荆棘,展示了治理之难,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官员的信任与期望。诗人强调在审判时要保持公正,心胸开阔,体现了对官员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从情感上看,诗中充满对百姓的关怀,尤其在提到“孤惸似子孙”时,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同情。最后一句“应待苍生更举论”,更是强调了官员应倾听民声,关注民生,这种情怀在唐代诗歌中并不常见,显示了诗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。整首诗不仅反映了政治理想,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假邑邀真邑命分:地方官与真实治理之间的关系。
- 明庭元有至公存:清明的朝廷中应有公正的官员。
- 每锄奸弊同荆棘:每次铲除不公正的事情,就像拔除荆棘一样。
- 唯抚孤惸似子孙:单独关心百姓,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。
- 折狱不曾偏下笔:审判时保持公正,不偏向任何一方。
- 灵襟长是大开门:心胸开阔,容易接纳不同的意见。
- 新衔便合兼朱绂:新任官员应当具备权威与责任。
- 应待苍生更举论:应当更加关注百姓的声音与诉求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将铲除邪恶比作拔除荆棘,形象生动。
- 对仗: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对称,增强了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公正与责任的追求,强调理想官员应当倾听民声,关注民生,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荆棘:象征社会中的邪恶与不公。
- 孤惸:代表弱势群体,体现关怀与责任。
- 朱绂:象征官职与权力,强调责任感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“假邑”和“真邑”分别指什么?
A. 地方官的辖区与真实的治理区域
B. 两种不同的城市
C. 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 -
“每锄奸弊同荆棘”中“荆棘”象征什么?
A. 美好的前景
B. 社会中的邪恶与不公
C. 平静的生活
答案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《春望》 杜甫
- 《秋夕》 李白
诗词对比
比较张蠙的《赠南昌宰》与杜甫的《春望》,两者都关注社会与民生,但张蠙更强调官员的责任,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。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有所差异,但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切。
参考资料
推荐书目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概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