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失题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3:52:02

身长七尺面一尺,眼若电光鬓若棘。

腰间大羽不妄发,长空弦落鸟随踣。

汉家夫子方少年,东平月窟西酒泉。

不须武阳兵十万,不用都尉卒五千。

愿得君王一寸铁,断取楼兰献北阙。

笑提金印归去来,五湖茫茫波浸月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身长七尺面一尺,眼若电光鬓若棘。
腰间大羽不妄发,长空弦落鸟随踣。
汉家夫子方少年,东平月窟西酒泉。
不须武阳兵十万,不用都尉卒五千。
愿得君王一寸铁,断取楼兰献北阙。
笑提金印归去来,五湖茫茫波浸月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的作者描绘了一个身材高大、面容俊朗的形象,眼神如电光般锐利,鬓发如刺般凌厉。他腰间佩带着大羽扇,仿佛不轻易使用,在辽阔的天空中,弦乐声响起,鸟儿随之而落。诗中提到汉代的读书人正值少年时,东边的月光照耀着平原,西边的酒泉流淌着美酒。诗人表示,不需要武阳的十万大军,也不需要都尉的五千士兵。他渴望得到君王的一寸铁,以此来削断楼兰的威胁,献给北阙。最后,诗人满怀豪情地提着金印归去,纵然五湖茫茫,月光洒在波涛之上。

注释

  • 身长七尺:形容身材高大,古代“尺”的标准与现代不同,一般为约23厘米。
  • 面一尺:面容英俊,宽广。
  • 眼若电光:比喻眼神犀利、明亮。
  • 鬓若棘:形容头发刚劲如刺。
  • 腰间大羽:指佩带的羽扇,象征文人风范。
  • 长空弦落鸟随踣:描绘空中音乐响起,鸟儿因之而落,暗示音乐的魅力。
  • 汉家夫子:指汉代的读书人。
  • 武阳兵十万:武阳战役时的兵力,意指不需要如此多的军队。
  • 楼兰: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,象征外敌。
  • 北阙:指京城的北门,象征朝廷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李流谦,宋代诗人,生活在北宋时期。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著称,常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切与对理想的追求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,李流谦渴望为国家效力,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抗外敌的愿望。

诗歌鉴赏

《失题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形象描绘和激昂的情感表达,构建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画面。诗人首先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自己,强调了外貌与气质的结合,体现了士人的风范。在接下来的描写中,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,展现出一种与天地相融的洒脱感,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意境。

诗中提到的“汉家夫子方少年”,不仅是对自身经历的回顾,也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期望。诗人对于军队的否定,传达出他对个人能力与理想的重视,渴望以一寸铁的力量来改变局势,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“笑提金印归去来”,则是对个人荣誉与理想的追求,既有豪情,也有对现实的无奈。最后的“波浸月”,更是把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,营造出一种沉浸于大自然中的恬静与思考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1. 身长七尺面一尺:强调身材与面容,突显男子气概。
  2. 眼若电光鬓若棘:形容目光锐利,头发刚劲,象征精神与力量。
  3. 腰间大羽不妄发:羽扇象征文人气质,暗示作者的文人身份。
  4. 长空弦落鸟随踣:音乐引发鸟儿落下,表现音乐的感动。
  5. 汉家夫子方少年:怀念年轻时代,表达对理想的追求。
  6. 不须武阳兵十万:表达对士兵数量的否定,强调自身能力。
  7. 愿得君王一寸铁:渴望为国捐躯,表达忠诚与理想。
  8. 笑提金印归去来:向往荣归故里,表达对理想的追求。
  9. 五湖茫茫波浸月:描绘大自然的辽阔,表现内心的宁静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如“眼若电光”,把眼睛比作电光,形象生动。
  • 对仗:如“东平月窟西酒泉”,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夸张:如“武阳兵十万”,夸大军队数量,突出诗人的自信。

主题思想: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的壮志豪情,渴望为国家献身,体现出士人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思考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羽扇:象征文人的风范与气质。
  • 电光:象征智慧与敏锐。
  • 月光:代表理想与宁静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身长七尺”是用来形容什么?

    • A. 身材高大
    • B. 头发长
    • C. 眼睛大
  2. “愿得君王一寸铁”中“一寸铁”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武器
    • B. 权力
    • C. 忠诚
  3. 诗中的“笑提金印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    • A. 失落
    • B. 荣归
    • C. 愤怒

答案

  1. A
  2. A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登高》王之涣
  • 《早发白帝城》李白

诗词对比: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,与李流谦的《失题》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,但李白更为直接激昂,而李流谦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思考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宋代诗词精选》
  • 《李流谦诗集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指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