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》

时间: 2025-04-27 14:46:16

吾观昆崙化,日月沦洞冥。

精魄相交会,天壤以罗生。

仲尼推太极,老聃贵窈冥。

西方金仙子,崇义乃无明。

空色皆寂灭,缘业定何成。

名教信纷藉,死生俱未停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
作者: 陈子昂

吾观昆崙化,日月沦洞冥。
精魄相交会,天壤以罗生。
仲尼推太极,老聃贵窈冥。
西方金仙子,崇义乃无明。
空色皆寂灭,缘业定何成。
名教信纷藉,死生俱未停。


白话文翻译:

我观察昆仑山的变化,日月的光辉似乎沉没在深邃的洞冥之中。
精魂与灵魄相互交汇,天地间的万物由此而生。
孔子推崇太极之理,老子则重视深邃的玄理。
西方的金仙子,崇尚义理却仍然无明。
空无一切皆归于寂灭,因果关系究竟能成就什么呢?
名教与信仰纷纭交错,生与死的轮回都未曾停止。


注释:

  • 昆崙:传说中的山脉,象征着高远的境界。
  • 日月:象征光明与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精魄:指灵魂与精神。
  • 仲尼:孔子的别名。
  • 老聃:老子的别名。
  • 金仙子:指道教中的神仙。
  • 崇义:崇尚道义。
  • 无明:指无知或迷惑。
  • 缘业:因果关系的结果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陈子昂(661年-702年),唐代著名诗人,文学家,积极参与政治,身世显赫。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,作品多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哲理,风格独特。

创作背景:

此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之际,诗人通过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,表达对名教与信仰的质疑,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关怀。


诗歌鉴赏:

陈子昂的《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》以深邃的哲思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。诗人在开头通过“昆崙化”与“日月沦洞冥”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渺小,仿佛在传达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。接着,诗人提到“精魄相交会,天壤以罗生”,在这里,生命与存在的关联被重点突出,生命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,更是一种宇宙间的相互作用。通过历史哲人的引用,诗人探讨了理性与智慧的境界,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交融,展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。

诗中最后几句“空色皆寂灭,缘业定何成”,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与哲学的沉思。这种对名教与信仰的纷杂思考,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中的彷徨与迷茫。整首诗在气势上既有对宇宙的敬畏,又有对人性深层的反思,体现了作者高远的理想与深邃的哲学思考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吾观昆崙化:我观察到昆仑山的变化,暗示人世的变迁。
  2. 日月沦洞冥:日月光辉似乎沉没在幽暗之中,表达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。
  3. 精魄相交会:灵魂与精华的交汇,象征生命的起源。
  4. 天壤以罗生:天地间的存在由此而生,强调宇宙的和谐。
  5. 仲尼推太极:孔子提倡的太极思想,代表理性与道德。
  6. 老聃贵窈冥:老子重视玄理与内省,反映了对深邃哲理的推崇。
  7. 西方金仙子:道教的神仙,象征追求理想的境界。
  8. 崇义乃无明:追求伦理道德却仍然无知,揭示人们的困惑。
  9. 空色皆寂灭:一切皆归于沉寂,反映对生命的思考。
  10. 缘业定何成:因果关系决定了什么,质疑命运的不可知性。
  11. 名教信纷藉:名教和信仰的复杂交织。
  12. 死生俱未停:生与死的轮回,表达对生命的永恒思考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通过自然现象比喻人生哲理。
  • 对仗:诗句结构整齐,形成对称之美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象征:昆仑、日月等意象,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反映了对宇宙、生命、命运的深刻思考,以及对道德、信仰的怀疑。诗人通过对古代哲学的引用,探讨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,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昆崙:象征高远与理想。
  • 日月:时间与光明的象征。
  • 精魄:生命与灵魂的象征。
  • 金仙:追求道理与智慧的象征。
  • 空色:虚无与寂灭的象征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着高远与理想? A. 日月
    B. 昆崙
    C. 精魄
    D. 金仙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仲尼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? A. 老子
    B. 孟子
    C. 孔子
    D. 荀子

  3. “空色皆寂灭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 A. 希望
    B. 无奈
    C. 快乐
    D. 兴奋

答案:

  1. B
  2. C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  • 杜甫的《春望》
  • 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
诗词对比:

对比陈子昂的哲思与李白的豪放,两者在表达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上,风格截然不同。陈子昂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探讨,而李白则倾向于展现个人的豪情与对自由的向往。
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导读》
  •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

以上内容是对《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》的全面解读,涵盖原文、白话文翻译、注释、背景、鉴赏、解析、意象分析、互动学习、比较与延伸,以及参考资料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深刻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