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五》

时间: 2025-01-10 22:39:24

贵人难得意,赏爱在须臾。

莫以心如玉,探他明月珠。

昔称夭桃子,今为舂市徒。

鸱鸮悲东国,麋鹿泣姑苏。

谁见鸱夷子,扁舟去五湖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贵人难得意,赏爱在须臾。
莫以心如玉,探他明月珠。
昔称夭桃子,今为舂市徒。
鸱鸮悲东国,麋鹿泣姑苏。
谁见鸱夷子,扁舟去五湖。


白话文翻译:

贵人难以得到意中人的青睐,短暂的爱慕如同一瞬间的闪光。不要以为心如玉石般珍贵,就可以探得那明亮的月珠。曾经被称为美丽的桃花,如今却只是在舂米的市场上徒劳无功。猫头鹰为东国的凄凉而悲哀,麋鹿为姑苏的离别而哭泣。谁见过那位鸱夷子的年轻人,他的扁舟已经驶向五湖?


注释:

  • 贵人:指地位高的人,通常是指权贵。
  • 须臾:片刻,瞬间。
  • 心如玉:比喻心地善良、纯洁。
  • 明月珠:明亮的月亮,象征美好而难以得到的事物。
  • 夭桃子:指年轻美丽的桃花。
  • 舂市:舂米的市场,表示一种卑微的状态。
  • 鸱鸮:猫头鹰,常被用来象征悲哀。
  • 麋鹿:一种动物,象征着哀伤与离别。
  • 鸱夷子:古代诗句中的一个形象,可能指代一位文人或漂泊之人。
  • 五湖:象征广阔的世界或自由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陈子昂(659年-702年),字伯玉,号少陵,唐代著名诗人,文学家。生于盛唐时期,陈子昂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著称,尤其是对时事的关心和对诗歌艺术的探索。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。

创作背景:

此首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,诗人以自身经历为背景,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,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。


诗歌鉴赏:

陈子昂的《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五》在表达对人生无常和情感变化的感慨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含蓄,情感上则深沉而细腻。诗的开头通过“贵人难得意,赏爱在须臾”两句,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对爱情短暂与难得的无奈感。诗人以“心如玉”比喻善良的内心,暗示即使心地美好,但在现实中,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珍惜与理解。

接下来的“昔称夭桃子,今为舂市徒”则形成鲜明的对比,表现了美丽与卑微的转变,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。接着“鸱鸮悲东国,麋鹿泣姑苏”的描写,赋予了动物以人性的情感,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在面对离别与哀伤时的共鸣。

最后“谁见鸱夷子,扁舟去五湖”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希望与向往,鸱夷子的扁舟象征着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精神。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,既有对现实的无奈,也有对未来的期待,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贵人难得意:高贵的人不易得到他人的青睐,表达了对爱情难以把握的感叹。
  2. 赏爱在须臾:短暂的爱意如同转瞬即逝,强调爱情的脆弱。
  3. 莫以心如玉:劝诫人们不要只是表面上看似善良。
  4. 探他明月珠:暗喻寻求美好事物的艰难与不易。
  5. 昔称夭桃子:指昔日的美好事物如今却没有了价值。
  6. 今为舂市徒:美好事物沦为平凡,令人惋惜。
  7. 鸱鸮悲东国:悲伤的动物象征着对国家的忧虑。
  8. 麋鹿泣姑苏:同样表现了对离别的哀伤。
  9. 谁见鸱夷子:询问谁能见到那位漂泊者。
  10. 扁舟去五湖:象征着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心比作玉,强调内心的纯洁。
  • 拟人:用“鸱鸮”和“麋鹿”来表达人的情感。
  • 对仗: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,增强了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、爱情短暂的感慨,以及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,透过自然与动物的描写,揭示了人类情感的深刻与复杂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贵人:象征权力与地位,反映社会的等级观念。
  • 明月珠:象征理想与美好,难以触及。
  • 鸱鸮:悲哀的象征,代表对国家的忧虑。
  • 麋鹿:离别的象征,表达对故土的思念。
  • 五湖:象征自由与追求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贵人难得意”中“贵人”指的是: A. 一般人
    B. 地位高的人
    C. 贫穷的人
    D. 动物

  2. “昔称夭桃子”中“夭桃子”指的是: A. 美丽的桃花
    B. 一种食物
    C. 诗人的朋友
    D. 一种动物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扁舟”象征: A. 财富
    B. 失落
    C. 自由与理想
    D. 战争

答案:

  1. B
  2. A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的《春望》
  •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
诗词对比:

陈子昂与李白的作品同样关注人生命运,但李白的诗歌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,而陈子昂则更显忧伤与思考。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,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。
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