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答孙莘老见寄》

时间: 2025-01-11 14:20:32

高门鞍马日光荣,势力纷纷起共争。

偶以不能聊自便,敢于兹世独求清。

生无人愧宁非乐,死有天知岂待名。

客食官居同是苟,何须称别异平生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答孙莘老见寄
王令 〔宋代〕

高门鞍马日光荣,
势力纷纷起共争。
偶以不能聊自便,
敢于兹世独求清。
生无人愧宁非乐,
死有天知岂待名。
客食官居同是苟,
何须称别异平生。

白话文翻译

高门大户的马车日光辉煌,
权势之人纷纷崛起争夺地位。
我偶尔无能为力只能自得其乐,
敢在这个世上独自追求清白。
生前无愧于人难道不快乐?
死后有天知晓又何必追求名声?
客居他乡官位也不过是苟且,
何必称道自身与他人有何不同的生活?

注释

字词注释

  • 高门:指高贵的家庭或权势者。
  • 鞍马:指骑马和坐车的生活,象征富贵。
  • 自便:自得其乐,随心所欲。
  • :清白、洁身自好。
  • 无愧:没有愧疚,心安理得。
  • 天知:上天知道,暗指命运或神灵的知晓。
  • :苟且,随便。

典故解析

  • “生无人愧宁非乐”:出生时无愧于人,体现了诗人对内心清白的追求。
  • “死有天知岂待名”:表达了对名声的淡泊,强调内心的真实与清白更为重要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王令,字子平,号阜山,南宋时期的诗人,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。他生于盛世,目睹了社会的纷争与权力的更迭,作品常有对世俗的反思与对清白的追求。

创作背景
此诗可能是在回应好友孙莘老的来信,表达了诗人对权势与名声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清白生活的追求。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与权谋的时代,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。

诗歌鉴赏

《答孙莘老见寄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,诗人在字里行间展示了对世俗权力的淡漠和对清白生活的向往。开篇以“高门鞍马日光荣”揭示了高贵与权势的表象,随即转入对权力争夺的批判,表现出诗人对当今社会纷争的无奈与思考。诗人虽身处权力之争的浪潮中,内心却选择了宁静与清白,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。

在后两联中,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生与死的关系,强调内心的安宁与清白比外在的名声更为重要。诗人认为,无愧于心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快乐,而对生死的理解更是在对名声的超越。整首诗简洁明了,情感真挚,给人以深思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• 高门鞍马日光荣:描绘了高门大户的繁华景象。
  • 势力纷纷起共争:指出社会上权力的争夺与竞争。
  • 偶以不能聊自便:表达自己在其中无能为力,但仍旧能自得其乐。
  • 敢于兹世独求清:表明自己在世俗纷争中坚持追求清白的决心。
  • 生无人愧宁非乐:强调生前无愧于心才是真正的快乐。
  • 死有天知岂待名:指出死后有上天知晓,并不需要追求名声。
  • 客食官居同是苟:表达了自己身处官位与他人无异,皆是苟且度日。
  • 何须称别异平生:反问为何要在生活中标榜与他人不同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对比:诗中通过对高门荣华与自我清白的对比,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。
  • 反问:通过反问的方式,强调了对名声的淡泊。

主题思想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权力与名声的反思,诗人追求内心的清白与安宁,强调生存的真正价值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无愧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高门:象征权力与地位。
  • :象征纯洁与道德。
  • 生与死:代表人生的两个阶段,讨论其内在价值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高门鞍马”指的是: A. 贫穷的生活
    B. 富贵的生活
    C. 乡村生活
    D. 隐士生活

  2. 诗人认为,生前无愧于人是: A. 幸福的标志
    B. 生活的负担
    C. 不必要的追求
    D. 社会的责任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宁非乐”是指: A. 快乐的生活
    B. 复杂的人生
    C. 无愧于心的快乐
    D. 名声的追求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渔舟唱晚》 〔王令〕
  • 《泊船瓜洲》 〔王安石〕

诗词对比

  • 王令的《答孙莘老见寄》与王安石的《泊船瓜洲》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的反思,但王令更侧重于内心的清白与对权力的淡泊,而王安石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事的感慨与对家国的思考。

参考资料

推荐书目

  • 《宋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王令与南宋文化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概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