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戊午喜罢和籴》
时间: 2025-02-04 13:41:05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戊午喜罢和籴
作者: 姚勉 〔宋代〕
珍重萧滩刺史贤,
能令四海遍皇恩。
奏篇才上旋如请,
明主何尝不可言。
彼已任教书课最,
苦人方称册临轩。
正愁举世皆喑哑,
也有朝阳凤叫阍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贤明刺史的赞美,他使得四方百姓都感受到皇恩浩荡。奏章上交后,明君是否不能听取建议呢?他已经任教书,最受苦难人民的称颂。正当我为世间人们都沉默不语而感到忧愁时,忽有朝阳下的凤鸣,仿佛在召唤。
注释:
- 珍重:珍惜,重视。
- 萧滩:指萧滩这个地方,可能是指任职的地区。
- 刺史:古代地方官员,负责治理一方。
- 皇恩:皇帝的恩惠。
- 奏篇:上奏的文书。
- 明主:聪明的君主。
- 任教:担任教书的职责。
- 方称册:受到人民的称颂。
- 阍:阍是门口的意思,这里借指朝廷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姚勉,宋代诗人,生平事迹不详,以其诗作见称,作品多描绘时事,关心民生,风格清新自然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宋代,正值国家兴盛时期,文人们普遍关注政治与民生,诗中表达了对贤明刺史的赞美,反映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贤明刺史的歌颂,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当权者的期望。诗的开头以“珍重”二字,直接传达了对刺史的敬重。紧接着,提到刺史能使四海皆沾恩,这是对其政治理想的肯定,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的渴望。诗中提到“奏篇才上旋如请”,意指诗人希望将民声上达于明君,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。
接下来的几句更是对刺史任教的称颂,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,突显出刺史在治理中的智慧和仁德。最后两句则转向一种忧愁,尽管有贤明的官员,但世人却仍然沉默不语,似乎在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期待改变的愿望。
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,情感真挚,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关怀与责任感,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一种积极回应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珍重萧滩刺史贤:重视萧滩的这位贤明刺史。
- 能令四海遍皇恩:这位刺史使得四方百姓都能感受到皇帝的恩惠。
- 奏篇才上旋如请:奏章刚上交,就像在请求明君听取意见。
- 明主何尝不可言:聪明的君主为何不能倾听呢?
- 彼已任教书课最:他已经担任了教育的重任。
- 苦人方称册临轩:苦难中的人民称颂着他。
- 正愁举世皆喑哑:我正为世间的人们都沉默而忧愁。
- 也有朝阳凤叫阍:但也有如朝阳般的凤鸣在召唤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如“奏篇才上旋如请”,前后句结构相似,增强了韵律感。
- 比喻:将奏章比作请求,形象生动。
- 拟人:将“凤叫”赋予情感,传达出希望的声音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贤明官员的赞美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,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思考,表达了希望通过明主的听取而改善民生的愿望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朝阳:象征希望与新生,暗示改革的可能性。
- 凤鸣:象征高贵与智慧,代表理想政治的召唤。
- 萧滩:地方的象征,体现出政治的基层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刺史”指的是哪种官员?
- A. 地方官员
- B. 中央官员
- C. 将领
- D. 教师
-
“明主何尝不可言”中的“明主”指的是?
- A. 聪明的君主
- B. 邪恶的统治者
- C. 民众
- D. 文人
-
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忧伤
- B. 赞美与期望
- C. 生气
- D. 失望
答案:
- A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春望》
-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诗词对比: 与杜甫的《春望》相比,姚勉的诗更加专注于个人与权力的联系,关注的是地方治理与民生,而杜甫则反映了更多的国破家亡的忧愁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,前者更为积极,后者则表现出深沉的忧虑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姚勉诗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