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》

时间: 2025-01-27 04:04:48

雨过百泉出,秋声连众山。

独寻飞鸟外,时渡乱流间。

坐石偶成歇,看云相与还。

会须营一亩,长此听潺湲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雨过百泉出,秋声连众山。
独寻飞鸟外,时渡乱流间。
坐石偶成歇,看云相与还。
会须营一亩,长此听潺湲。

白话文翻译:

雨过之后,百泉涌流而出,秋天的声音在山间回荡。
我独自寻找飞鸟的踪迹,时而渡过那奔涌的溪流。
坐在石头上,偶然停下,观看云彩与我一同飘动。
总有一天,我会开垦一亩田地,常常在此聆听潺潺流水的声音。

注释:

  • 白泉:指山泉,诗中形容雨后泉水的涌出。
  • 秋声:秋天的声音,可能是风声、虫鸣等。
  • 独寻:独自寻找,表现一种孤独和宁静。
  • 飞鸟外:指飞翔的鸟儿,暗示自然的生机。
  • 时渡:偶尔渡过,表现出随意和轻松的状态。
  • 潺湲:形容水流的声音,表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喜爱。

典故解析:

本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,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心境,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,表现了当时士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王安石(1021-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以其改革思想和深厚的诗词功底著称,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和自然风光。
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,正值他政治生涯的变化和个人心境的沉淀。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喧嚣的反思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,表达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开篇以“雨过百泉出”引入,展现出雨后山水的清新气息,仿佛让人置身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。接着“秋声连众山”,则通过声音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秋天的静谧氛围,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的赞美。

诗中“独寻飞鸟外,时渡乱流间”展现了诗人独自探寻自然的情景,这种孤独感与自然的交融,使得诗人心灵得到释放。同时,坐石而歇,观云而思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与感悟,甚至有种超然物外的洒脱。

最后,通过“会须营一亩,长此听潺湲”,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田园生活的憧憬,渴望在自然中找到一种宁静的归属感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,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充满了淡淡的乡愁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“雨过百泉出”:描绘雨后泉水涌出的生动景象,象征自然的复苏。
    • “秋声连众山”:通过声音的描写,增强了自然的氛围,暗示秋天的到来。
    • “独寻飞鸟外”:表现诗人独自探索的状态,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。
    • “时渡乱流间”:流动的溪水与诗人的行动形成对比,强调生活的动态。
    • “坐石偶成歇”:坐在石头上,体现放松与思考的瞬间。
    • “看云相与还”:云彩的变幻与人的心境相互呼应,表现自然的无常。
    • “会须营一亩”:表达诗人希望开垦田地的渴望,象征对简单生活的向往。
    • “长此听潺湲”:反映对自然声音的喜爱,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比喻: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隐喻内心的宁静。
    • 拟人:云与诗人的相互映衬,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    • 对仗:上下句结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音乐感。
  • 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追求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:象征生命与希望,预示着自然的复苏。
  • 泉水:代表清新与灵动,体现自然的美丽。
  • 飞鸟:象征自由与灵魂的向往。
  • :表现变化与不确定,暗示人生的无常。
  • 潺湲:象征宁静与安逸,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?

    • A. 李白
    • B. 杜甫
    • C. 王安石
    • D. 陶渊明
  2. 诗中“秋声”主要描述什么?

    • A. 风声
    • B. 雨声
    • C. 鸟鸣
    • D. 水流声
  3. 诗人在最后希望做什么?

    • A. 去旅行
    • B. 开垦一亩田
    • C. 写更多的诗
    • D. 参政

答案

  1. C
  2. D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陶渊明《饮酒》: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  •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平和。

诗词对比

  • 王安石的《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》和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,两者均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,但王安石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,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王安石传》

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王安石的诗歌及其创作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