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日钱塘江》

时间: 2025-01-10 23:06:09

九日风凄紧,扁舟发龛山。

龛山正自佳,况复江水间。

吴歌动两桨,溯洄过沧湾。

虽无菊可把,矫首云斑斑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九日风凄紧,扁舟发龛山。
龛山正自佳,况复江水间。
吴歌动两桨,溯洄过沧湾。
虽无菊可把,矫首云斑斑。

白话文翻译

在九月九日这天,风吹得很紧,扁舟从龛山出发。
龛山本就美丽,尤其是在江水之间更显得迷人。
吴地的歌声伴随着划动的桨声,逆流而上穿过沧湾。
虽然没有菊花可以把玩,但我还是仰起头,看到天上的云彩斑斑点点。

注释

  • 九日:指农历九月初九,即重阳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
  • 扁舟:小船,形状扁平。
  • 龛山:山名,因其美丽而著称。
  • 吴歌:指吴地的民歌,表现江南水乡的风情。
  • 溯洄:逆流而上。
  • 沧湾:指江水的湾流。
  • :菊花,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
韩淲,字德音,号子静,宋代诗人,生活在南宋时期。他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。韩淲的诗多描绘山水、风景,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写于重阳节,正值秋天,正是登高望远、赏菊的时节。诗人在重阳节的日子里,乘舟游于钱塘江,感受风景的美丽和节日的气氛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。

诗歌鉴赏

《九日钱塘江》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的诗作。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景色与氛围。开篇的“九日风凄紧”,直接引入了节日的时令感,紧接着描述了舟行于江上的情景,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。诗中“吴歌动两桨”一句,传达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,伴随着桨声的歌唱,为画面增添了活力。

而后“虽无菊可把,矫首云斑斑”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寄托。尽管没有菊花可供把玩,但仰望天空中的云彩,似乎也能找到一丝慰藉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既有外在的自然美,又有内心的情感寄托,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1. 九日风凄紧:描绘了重阳节的天气状况,给人一种寒意袭来的感觉。
  2. 扁舟发龛山:舟从美丽的龛山出发,暗示出游的兴致与目的地的风光。
  3. 龛山正自佳:强调龛山的美丽,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流露无遗。
  4. 况复江水间:江水环绕龛山,更加衬托出其美丽。
  5. 吴歌动两桨:吴地的民歌在水面上荡漾,与划桨的动作形成和谐的音律。
  6. 溯洄过沧湾:逆流而上,描绘出追求目标的决心与执着。
  7. 虽无菊可把:虽然没有菊花可供把玩,暗示对传统习俗的缺失。
  8. 矫首云斑斑:抬头仰望天空,看到斑驳的云彩,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对仗:如“九日风凄紧,扁舟发龛山”,工整的对仗增添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比喻:云彩的斑斑点点,形象地描绘了天空的美丽,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  • 拟人:吴歌仿佛在与桨声对话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。

主题思想

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追忆。诗人虽无菊花可把,仍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,体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九日:象征着节日、时光的流逝。
  • 龛山:代表自然的美丽与静谧。
  • 扁舟:象征着自由与探索。
  • 吴歌:承载着江南文化的情感。
  • 菊花: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与人文情怀。
  • 云彩:象征着思绪与梦想的寄托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?

    • A) 中秋节
    • B) 重阳节
    • C) 春节
    • D) 端午节
  2. 诗中提到的“吴歌”代表了什么?

    • A) 诗人自己的创作
    • B) 江南地区的民歌
    • C) 北方的传统歌曲
    • D) 外国的民谣
  3. 诗人虽然没有菊花可把,最终抬头仰望了什么?

    • A) 星星
    • B) 太阳
    • C) 云彩
    • D) 月亮

答案

  1. B) 重阳节
  2. B) 江南地区的民歌
  3. C) 云彩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1. 杜甫《登高》
  2.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  3. 李白《庐山谣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杜甫《登高》: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,但更加关注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沉重感。
  •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与韩淲的诗共同表现了自然的美丽,但王维的笔调更为沉静,强调内心的宁静。

参考资料

  1.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
  2. 《中国古典诗词入门》
  3. 《古诗文赏析大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