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幽居寺》

时间: 2025-01-11 12:49:48

相传有儒者,唐季隐兹峰。

电已收遗藁,云方锁暮钟。

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。

此士何曾死,林深不可逢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相传有儒者,唐季隐兹峰。
电已收遗藁,云方锁暮钟。
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。
此士何曾死,林深不可逢。

白话文翻译

传说有位儒者在唐朝末年隐居在这里的山峰上。
雷电已经把遗留下来的草木收拾完了,云雾正锁住黄昏的钟声。
木碑上没有世代的记载,石洞里断绝了人们的踪迹。
这位士人究竟何时死去呢?在这深林里再也无法相逢。

注释

  • 儒者:指的是儒学的学者或士人。
  • 唐季:指的是唐朝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,许多士人选择隐居。
  • 电已收遗藁:形容雷雨过后,残留的草木被清理干净。
  • 云方锁暮钟:描绘了黄昏时分,云雾缭绕,钟声被锁住的宁静氛围。
  • 木碑无世次:木碑上没有记录时间的痕迹,象征着无名的隐居生活。
  • 石洞断人踪:石洞中再也没有人迹,表示隐士的孤独。
  • 此士何曾死:表达对隐者生死的疑惑,暗示他可能仍然在此地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
刘克庄,字廷振,号逸云,宋代诗人,生于南宋时期,曾任职于官府,后因政治原因隐退。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,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
创作背景

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,正值士人隐逸风潮兴起的时期。许多士人因不满政治腐败而选择隐居,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逃避。

诗歌鉴赏

《幽居寺》是一首表现隐士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诗。诗中通过对隐士生活环境的细腻描绘,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。起句通过传说引出主题,营造出一种神秘感,仿佛在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。接下来的描写中,雷电与黄昏的结合,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,给人以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。

诗中“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”两句,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,仿佛在说即使在这个深林之中,时间也已无所谓。最后一句“此士何曾死”,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,是否隐居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的延续。

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自然元素,如雷电、云雾、木碑和石洞,营造出一种幽静、神秘的环境,使人感受到隐士对外界的隔离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。诗意深远,令人回味无穷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• 相传有儒者,唐季隐兹峰:传说有位儒者在唐朝末年隐居在此山峰,点出隐者的身份与历史背景。
  • 电已收遗藁,云方锁暮钟:通过自然界的现象,表现出时间的流动与环境的变化,暗示隐者的生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。
  • 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:强调隐者生活的孤独与无名,表现出他与世隔绝的状态。
  • 此士何曾死,林深不可逢:引发人对隐者生死的思考,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探求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用“云方锁暮钟”形象地描绘了黄昏的宁静。
  • 对仗:诗中多处对仗工整,如“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

本诗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,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以及对生命的思考,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隐士: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
  • 雷电:代表自然的力量,暗示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云雾:象征神秘与宁静,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。
  • 木碑:表示无名与孤独,反映隐者的生活状态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这首诗的作者是?
    A. 杜甫
    B. 刘克庄
    C. 李白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唐季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末年?
    A. 宋朝
    B. 明朝
    C. 唐朝

  3. “木碑无世次,石洞断人踪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    A. 人生的无奈
    B. 隐士的孤独
    C. 对未来的渴望

答案

  1. B
  2. C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:同样表现隐士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。
  •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描绘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。

诗词对比

刘克庄的《幽居寺》与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在主题上均表现了隐士生活和自然的结合,但刘克庄更加关注隐士的孤独与生死思考,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。两首诗各有特色,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宋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刘克庄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