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吊汨罗》

时间: 2025-01-10 23:17:52

落日倚阑干,徘徊汨罗曲。

冤魂如可吊,烟浪声似哭。

我欲考鼋鼍之心,烹鱼龙之腹。

尔既啖大夫之血,

食大夫之肉。

千载之后,犹斯暗伏。

将谓唐尧之尊,

还如荒悴之君。

更有逐臣,于焉葬魂。

得以纵其噬,

恣其吞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吊汨罗
作者: 齐己 〔唐代〕

落日倚阑干,徘徊汨罗曲。
冤魂如可吊,烟浪声似哭。
我欲考鼋鼍之心,烹鱼龙之腹。
尔既啖大夫之血,食大夫之肉。
千载之后,犹斯暗伏。
将谓唐尧之尊,还如荒悴之君。
更有逐臣,于焉葬魂。
得以纵其噬,恣其吞。

白话文翻译

夕阳依偎在栏杆上,徘徊在汨罗河的曲折处。
冤屈的灵魂如果可以被吊唁,烟波荡漾的声音似在哭泣。
我想探究那鼋鼍的心思,烹煮鱼龙的肚子。
你们已经啖食了大夫的血,吞噬了大夫的肉。
千年之后,这种情愫依然暗藏。
难道说唐尧的尊贵,仍然如同那荒凉的君王?
更有那些被逐的臣子,埋葬在此地的灵魂。
使它们尽情地吞噬,肆意地撕咬。

注释

字词注释

  • 倚阑干:靠在栏杆上。
  • 汨罗曲:指汨罗江的曲折之处。
  • 冤魂:遭受冤屈的灵魂。
  • 考鼋鼍之心:探究鼋鼍(即鳄鱼等水生动物)的心思。
  • :吃,吞食。
  • 逐臣:被驱逐的臣子。

典故解析

  • 汨罗江: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处,象征悲壮。
  • 唐尧:传说中的贤明君主,象征理想的统治者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
齐己,唐代诗人,以其清新自然、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。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。

创作背景

《吊汨罗》创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,诗人借古抒怀,通过汨罗江的传说,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屈原的追思,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。

诗歌鉴赏

《吊汨罗》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诗作。诗中以汨罗江为背景,表达了对冤屈灵魂的哀悼和对历史的不满。诗人通过描绘落日、烟浪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。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情感,从对景物的描写到对冤魂的同情,再到对历史人物的反思,逐步深化了主题。

诗中“我欲考鼋鼍之心,烹鱼龙之腹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愤怒与对无辜者的怜悯。诗人探究水中生物的心思,暗指对权力与欲望的思考。接着,诗人直指那些吃人血肉的权臣,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。

最后两联的“千载之后,犹斯暗伏”以及“更有逐臣,于焉葬魂”,不仅呼应了开头的汨罗江,更将屈原的悲剧与现实相结合,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无奈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• 落日倚阑干:夕阳西沉,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。
  • 徘徊汨罗曲:徘徊在历史的回忆中,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。
  • 冤魂如可吊:对冤屈灵魂的同情,表达出对正义的渴望。
  • 烟浪声似哭:自然景象与人情的结合,营造出凄凉的氛围。
  • 我欲考鼋鼍之心:想要探究水中生物的内心,暗指对人性和欲望的思考。
  • 尔既啖大夫之血:直接指责权贵的残忍。
  • 千载之后,犹斯暗伏:反映历史的延续性,悲剧仍在。
  • 将谓唐尧之尊:质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。
  • 更有逐臣,于焉葬魂:对被驱逐者的哀悼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将冤魂与烟浪相提并论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  • 拟人:烟浪被形容为“似哭”,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  • 对仗:如“啖大夫之血,食大夫之肉”,增强了诗的音乐性。

主题思想

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冤屈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。通过汨罗江的意象,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思,也揭示了权力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剧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汨罗江:象征悲剧与历史的交汇。
  • 落日:象征凋零与孤独。
  • 冤魂:象征对不公正的控诉。
  • 鼋鼍:象征欲望与权力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选择题:诗中提到的“冤魂”象征什么? A. 自然力量
    B. 被冤屈的人
    C. 古代英雄

  2. 填空题:诗中“我欲考鼋鼍之心,烹鱼龙之腹”表现了诗人对__的思考。

  3. 判断题:此诗表现了对历史的无奈和对权力的讽刺。
    A. 正确
    B. 错误

答案

  1. B
  2. 人性或欲望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离骚》 — 屈原
  • 《国风·周南·关关雎鸥》 — 《诗经》

诗词对比

《离骚》与《吊汨罗》:两者都表达了对冤屈的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。屈原的《离骚》更为直接地抒发了个人的悲愤,而齐己的《吊汨罗》则通过历史景象与情感交织,展现出更为深邃的思考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唐代诗人齐己研究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》
  • 《屈原与他的时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