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柳絮二绝
作者:洪咨夔 〔宋代〕
造化勿忘还勿助,精神非色亦非空。
残云初雪雍容甚,高下东风点乱红。
白话文翻译:
自然造化不应被遗忘,也不应过多地助长;真正的精神既不是色彩,也不是虚无。
残云和初雪的景象显得格外雍容华贵,春风吹拂下,花瓣零落纷纷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造化:指自然的创造和变化。
- 勿忘:不要忘记。
- 勿助:不要过多帮助。
- 精神:此处指内在的精神状态。
- 非色:不是表面的颜色。
- 亦非空:也不是虚无的状态。
- 残云:指天空中的残留云彩。
- 初雪:指刚刚下过的雪。
- 雍容:形容气度、风度的优雅。
- 高下:高低,指不同的层次。
- 东风:春风,象征春天的到来。
- 点乱红:点缀着纷乱的花瓣。
典故解析:
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,但其表达的内在精神和自然景观的结合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哲学思考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洪咨夔(约1045—1112),字子云,号山人,宋代诗人,生于福建。他以清新高远的诗风著称,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,强调情感与自然的融合。
创作背景:
在宋代,文人们常常在诗歌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思考,洪咨夔的《柳絮二绝》正体现了这种风格。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春天,诗人目睹柳絮飘飞和春雪初降,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意义。
诗歌鉴赏:
《柳絮二绝》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自然与精神的深刻联系。首句“造化勿忘还勿助”强调人应顺应自然,不可强求,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影响。第二句“精神非色亦非空”则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内在精神,既不是表面的色彩,也不是虚无的状态,表明了对精神实质的追求。
后两句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,云彩与雪的意象交织,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氛围。特别是“高下东风点乱红”,春风轻拂,花瓣纷飞,生动地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。整首诗在意象上恰到好处,兼具哲理与美感,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,也反思自己的内在状态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造化勿忘还勿助:强调人应尊重自然的规律,不可强求。
- 精神非色亦非空:说明精神的真实面貌,既不依赖表面的色彩,也不空洞无物。
- 残云初雪雍容甚:描绘出残留的云和刚下的雪,显得优雅而富有生气。
- 高下东风点乱红:春风轻拂,一片花瓣映入眼帘,展现出春天的动感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“精神”比作自然的状态,强调内在与外在的联系。
- 对仗: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,增强了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,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表达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与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柳絮:象征春天的来临,生命的复苏。
- 残云:代表过去的事物,隐含着时间的流逝。
- 初雪:象征纯洁和新的开始。
- 东风:代表春天的温暖与希望。
- 乱红:指飞舞的花瓣,象征着生命的繁荣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精神”是指什么?
A. 表面的颜色
B. 内在的精神状态
C. 虚无的状态 -
“高下东风点乱红”中“点乱红”指的是什么?
A. 天空的云彩
B. 飘落的花瓣
C. 纷飞的雪花
答案: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陶渊明《饮酒》:同样描绘自然,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。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以自然景色传达哲理。
诗词对比:
洪咨夔的《柳絮二绝》与贺知章的《咏柳》相比,前者更注重内在精神的探索,而后者则直接描绘柳树的形象,展现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代诗歌选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诗词的美与哲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