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徐孺子宅》

时间: 2025-01-11 09:05:55

今识高眠处,沧波是切邻。

已知难即鹿,惟有独潜鳞。

草长过荷叶,藤深失树身。

闲思昔微子,犹自得称仁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徐孺子宅 赵师秀 〔宋代〕

今识高眠处,沧波是切邻。 已知难即鹿,惟有独潜鳞。 草长过荷叶,藤深失树身。 闲思昔微子,犹自得称仁。

白话文翻译:

现在我知道了高枕无忧的地方,那里的波涛近在咫尺。 已经明白难以捕获那鹿,只能独自潜藏的鱼。 草长得超过了荷叶,藤蔓深得遮住了树干。 闲暇时想起过去的微子,他仍然被称赞为仁者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高眠处:指安逸无忧的地方。
  • 沧波:指大海的波涛。
  • 即鹿:比喻追求难以实现的目标。
  • 潜鳞:指隐藏的鱼,比喻隐居的人。
  • 微子:指古代的贤人微子启,因其仁德而被后人称颂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微子:微子启,商朝末年贵族,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被流放,后被周武王封于微,故称微子。他以仁德著称,是古代的贤人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赵师秀,字子美,宋代诗人,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,风格清新自然。此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隐居的环境,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怀念。

创作背景: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隐居时所作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微子启的怀念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首两句以“高眠处”和“沧波”为背景,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壮阔的氛围。中间两句通过对“草长”和“藤深”的描写,进一步强化了隐居环境的幽深和静谧。最后两句通过对微子启的怀念,表达了对仁德的追求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往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今识高眠处,沧波是切邻。——现在我知道了高枕无忧的地方,那里的波涛近在咫尺。
  2. 已知难即鹿,惟有独潜鳞。——已经明白难以捕获那鹿,只能独自潜藏的鱼。
  3. 草长过荷叶,藤深失树身。——草长得超过了荷叶,藤蔓深得遮住了树干。
  4. 闲思昔微子,犹自得称仁。——闲暇时想起过去的微子,他仍然被称赞为仁者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“即鹿”比喻追求难以实现的目标,“潜鳞”比喻隐居的人。
  • 拟人:“草长过荷叶,藤深失树身”中的“长过”和“失”赋予了草和藤以人的行为特征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微子启的怀念,表达了对仁德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高眠处:安逸无忧的地方。
  • 沧波:大海的波涛,象征着壮阔和宁静。
  • 潜鳞:隐藏的鱼,象征隐居的人。
  • 微子:古代的贤人,象征仁德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的“潜鳞”比喻什么? A. 隐居的人 B. 隐藏的鱼 C. 难以捕获的目标 答案:A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微子”是指谁? A. 微子启 B. 微子衍 C. 微子期 答案:A

  3. 诗的主题是什么? A. 对战争的厌恶 B.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. 对都市生活的赞美 答案: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: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。
  •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与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相比,赵师秀的《徐孺子宅》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但赵师秀的诗更多了一层对古代贤人的怀念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赵师秀的多首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。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,有助于理解赵师秀诗歌的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