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曾几何时屡乞晴,炉烟未断已收声。
天於老子亦多可,国有丰年方太平。
风土不堪人佩犊,月明无复夜啼鼪。
及今便可归田去,牛背斜阳一笛横。
白话文翻译:
曾几何时,我屡次祈求天晴,炉烟未断时,已听不见声响。
老天对我也有不少恩惠,国家丰收的年份方能安定太平。
风土如此,百姓难以忍受,月明之夜不再有鼪鼠啼叫。
如今终于可以回到田间,坐在牛背上,夕阳西斜,悠然吹笛。
注释:
- 乞晴:请求天气晴朗。
- 炉烟:指炉子里燃烧的烟,隐喻生活的日常。
- 老子:指上天,可以理解为自然或命运。
- 丰年:指农作物丰收的年份。
- 佩犊:佩戴着牛犊,形容农村的生活状态。
- 鼪:鼪鼠,夜间活动的小动物,象征夜晚的宁静。
- 笛横:横笛,指乐器,表达悠闲的生活情趣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方岳,宋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其作品多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,风格清新自然。其诗作常蕴含哲理,反映社会现实。
创作背景:
《祷晴》创作于宋代,时值农业社会,天候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晴天的渴望,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追求。
诗歌鉴赏:
《祷晴》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,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天气的祈求,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。开头两句“曾几何时屡乞晴,炉烟未断已收声”,通过“乞晴”这种生动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对晴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无奈。炉烟未断象征着持续的生活状态,但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压力。
接下来的“天於老子亦多可,国有丰年方太平”,则引入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,表达了天时与人事的相互影响。丰收的年份不仅是农民的希望,也是国家安定的基础。此句在表达对天气的期待同时,也隐含了对社会安宁的渴望。
而“风土不堪人佩犊,月明无复夜啼鼪”,则描绘了农村的生活情景,表达了农民在不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辛,以及对宁静夜晚的向往。最后一句“及今便可归田去,牛背斜阳一笛横”,让人感受到一种归乡的愉悦,牛背上的悠然生活令人向往,既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,也是对自然的归属感。
整首诗描绘了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,同时呈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,情感真挚,意象生动,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哲思与情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曾几何时屡乞晴:曾经多少次祈求天晴,表达了诗人对天气的渴望。
- 炉烟未断已收声:生活的日常依旧,但声音却消失,暗示生活的沉重与压抑。
- 天於老子亦多可: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息息相关,老天对我也有不少恩惠。
- 国有丰年方太平:丰收的年份才会带来国家的安宁,强调自然与社会的联系。
- 风土不堪人佩犊: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,百姓难以忍受。
- 月明无复夜啼鼪:月光明亮,夜晚原本的喧闹已然消失,象征宁静。
- 及今便可归田去:如今终于可以回到田间,表达归属感与自由。
- 牛背斜阳一笛横:夕阳西斜,悠闲吹笛,描绘了理想的田园生活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生活相联系。
- 对仗:诗中对称的句式使得语言更加优美。
- 意象:炉烟、牛背、夕阳等意象生动形象,营造出悠闲的田园气息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、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安定太平生活的渴望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炉烟:象征生活的日常与烦恼。
- 牛背:象征田园生活的自由与悠闲。
- 月明:象征宁静与安详。
这些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,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《祷晴》的作者是谁?
- A) 杜甫
- B) 方岳
- C) 李白
-
诗中提到的“乞晴”意指什么?
- A) 请求天气阴雨
- B) 请求天气晴朗
- C) 请求天气温暖
-
诗中提到的“牛背”象征什么?
- A) 生活的烦恼
- B) 田园的自由
- C) 城市的喧嚣
答案:
- B) 方岳
- B) 请求天气晴朗
- B) 田园的自由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归园田居》by 陶渊明
- 《田园乐》by 王维
诗词对比:
- 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:同样描绘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隐逸生活的理想。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展现了山水田园的宁静,与《祷晴》在意境上有相通之处。
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宋代文学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