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又五首》

时间: 2025-04-27 19:45:07

万物道为枢,其来类自殊。

性虽无厚薄,理亦有精麄。

未若人为盛,还知物有余。

我生于此日,幸免作庸夫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万物道为枢,其来类自殊。 性虽无厚薄,理亦有精麄。 未若人为盛,还知物有余。 我生于此日,幸免作庸夫。

白话文翻译:

世间万物以道为核心,各自类别不同。 性质虽无厚薄之分,道理却有精细与粗略之别。 人世间最为繁盛,还能认识到物质之外的更多。 我生在今天这个时代,有幸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人。

注释:

  • 枢:核心,关键。
  • 类自殊:各自类别不同。
  • 性:性质,特性。
  • 理:道理,原理。
  • 精麄:精细与粗略。
  • 人为盛:人世间最为繁盛。
  • 物有余:物质之外的更多。
  • 庸夫:平庸的人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、诗人,他的诗歌多以哲理为主,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。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,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认识。在宋代,理学盛行,人们对于道德、哲学和宇宙的探讨非常深入,邵雍的诗歌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。

诗歌鉴赏:

邵雍的这首《又五首》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和人生的深层次问题。诗中,“万物道为枢”一句,点明了道作为宇宙万物核心的地位,而“其来类自殊”则强调了万物各有其特性。后两句“性虽无厚薄,理亦有精麄”进一步阐述了虽然万物性质平等,但道理却有深浅之分。最后两句“未若人为盛,还知物有余。我生于此日,幸免作庸夫”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,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,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,庆幸自己能够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人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,体现了邵雍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洞察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首句“万物道为枢”:以“道”为核心,表达了宇宙万物都围绕着“道”这一核心运转。
  • 次句“其来类自殊”:说明了万物虽然都遵循“道”,但各自的表现和特性是不同的。
  • 第三句“性虽无厚薄”:强调了万物的性质是平等的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  • 第四句“理亦有精麄”:指出道理有精细与粗略之分,需要人们去深入理解和探索。
  • 第五句“未若人为盛”:认为人世间最为繁盛,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最为突出的。
  • 第六句“还知物有余”:表达了人能够认识到物质之外的更多,即精神层面的追求。
  • 第七句“我生于此日”:指作者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。
  • 末句“幸免作庸夫”:庆幸自己能够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人,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“万物道为枢”中的“枢”比喻为宇宙万物的核心。
  • 对仗:“性虽无厚薄,理亦有精麄”中的“无厚薄”与“有精麄”形成对仗,强调了性质的平等和道理的深浅。

主题思想:

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宇宙和人生的本质,强调了“道”作为宇宙核心的重要性,以及人应该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价值观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“道”:作为宇宙万物的核心,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规律。
  • “人为盛”:象征着人的智慧和能力,以及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万物道为枢”中的“枢”指的是什么? A. 核心 B. 边缘 C. 表面 D. 外围

  2. “性虽无厚薄”这句话的意思是? A. 性质有厚薄之分 B. 性质平等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C. 性质有高低之分 D. 性质有贵贱之分

  3. “幸免作庸夫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? A. 悲观 B. 乐观 C. 无奈 D. 无所谓

答案: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观物内篇》:邵雍的另一部作品,同样探讨了宇宙和人生的哲理。
  • 《道德经》:老子的著作,也是以“道”为核心,探讨宇宙和人生的本质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与《道德经》相比,邵雍的诗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追求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邵雍全集》:收录了邵雍的所有作品,是研究邵雍诗歌的重要资料。
  • 《宋诗选》: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,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