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雁门关外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28:29

四海于今正一家,生民何处不桑麻。

重关独居千寻岭,深夏犹飞六出花。

云暗白杨连马邑,天围青冢渺龙沙。

凭高吊古情无尽,空对西风数去鸦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四海于今正一家,生民何处不桑麻。
重关独居千寻岭,深夏犹飞六出花。
云暗白杨连马邑,天围青冢渺龙沙。
凭高吊古情无尽,空对西风数去鸦。

白话文翻译:

全诗翻译:
今天四海之内都团结成一家,百姓生活的地方何处没有桑麻(象征着富饶和繁荣)。重关(指险要的关口)高耸于千寻的山岭之上,深夏时节仍然在飞舞着六瓣的花(指雪花,意指天气异常)。白杨树在云雾中与马邑相连,苍天围绕着青冢,渺小的龙沙(指荒沙)显得更加渺小。我凭高处缅怀古人,思绪无尽,只能空对西风,数着那去往何方的乌鸦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四海于今正一家:四海之内,大家团结如同一家人。
  • 桑麻:桑树和麻,象征着富饶的农田。
  • 重关:指险要的山关或关口。
  • 千寻岭:形容山岭的高耸。
  • 六出花:指六瓣的雪花,形容深夏时节的异常气候。
  • 白杨:一种树木,象征坚韧。
  • 马邑:古地名,与白杨相连。
  • 龙沙:形容荒凉的沙地。
  • 吊古:缅怀古人。

典故解析:
“云暗白杨连马邑”可能指代古代的某个地方,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元好问(1250-1320),字仲明,号山阴,元代著名诗人、词人,擅长古诗和词,多以感怀和抒情见长。

创作背景:
该诗作于元代,正值元朝统治逐渐稳定之时,国家团结、民生安定的背景下,作者抒发对家国的关切和历史的思考。

诗歌鉴赏:

《雁门关外》是一首抒发诗人对家国情怀与历史思考的作品。诗的开头以“四海于今正一家”表明了国家团结的主题,显示出一种对安定生活的感慨与珍惜。“生民何处不桑麻”进一步强调了民众生活的富饶与安宁,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。

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自然景象,“重关独居千寻岭”表现出关口的高耸和险峻,似乎暗含着诗人心中对历史的沉思。而“深夏犹飞六出花”则用意象的反差,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,深夏本应是繁盛的季节,却出现了不合时宜的雪花,暗示着历史的无常与变迁。

后半部分通过“凭高吊古情无尽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尽思索,西风与乌鸦的出现,则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氛围,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。

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历史情感的交织,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四海于今正一家:表明国家团结,强调和平的现状。
  • 生民何处不桑麻:描绘百姓生活富裕的景象。
  • 重关独居千寻岭:描写险要的关口,表现出地理的险峻。
  • 深夏犹飞六出花:使用对比,表现出时间的矛盾。
  • 云暗白杨连马邑:描绘自然景象,连接历史的沉思。
  • 天围青冢渺龙沙:展现苍茫的自然与历史的渺小。
  • 凭高吊古情无尽:表达对古人和历史的思念。
  • 空对西风数去鸦:渲染孤独的情感,思绪飘散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如“云暗白杨连马邑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比喻:用桑麻象征富饶的生活,表现诗人的关怀。
  • 反讽:深夏飞雪的描写,反映出历史的无常。

主题思想:
整首诗以家国情怀为中心,表现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珍视,同时也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,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重关:象征险境与挑战。
  • 桑麻:象征富饶,代表安定的社会。
  • 六出花:反映自然的变幻与无常。
  • 白杨:象征坚韧与历史的沉淀。
  • 乌鸦:代表孤独与思绪的漂泊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生民何处不桑麻”意指什么?
    A. 人民生活贫困
    B. 人民生活富裕
    C. 人民生活艰难

  2. “深夏犹飞六出花”中“六出花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六瓣的花
    B. 六瓣的雪花
    C. 六种花朵

  3. 作者通过“凭高吊古情无尽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    A. 对古人的怀念
    B. 对未来的期待
    C. 对现状的不满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《春望》:同样表现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怀。
  • 李白《庐山谣》:抒发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元好问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,但元好问更注重自然的描绘与历史的思索,而杜甫则多表现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关怀。
  • 例如,《春望》中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直接反映了战争的苦难,与《雁门关外》的安定景象形成鲜明对比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元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指南》
  • 《元好问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