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海内兵犹满,天涯岁又新。
龙移失鱼鳖,日食斗麒麟。
草棘荒山雪,烟花故国春。
聊城今夜月,愁绝未归人。
白话文翻译:
在整个国家战乱仍然频繁,天边的岁月又焕然一新。
龙的形象转移了,失去了鱼和鳖的踪影,日头似乎遮掩了斗里的麒麟。
荒山上的雪覆盖了草丛和荆棘,烟花映照着故乡的春天。
此刻聊城的月色如此明亮,却让我愁苦不已,思念那未归的游子。
注释:
- 海内:指的是整个国家或天下。
- 兵犹满:战争仍然频繁,兵戈未止。
- 龙移:龙象征着权力和尊贵,移走可能意味着失去。
- 失鱼鳖:鱼和鳖都是水中的生物,失去它们可能隐喻着失去生机。
- 日食斗麒麟:日食意味着遮掩,斗里的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,象征祥瑞。
- 草棘:草丛和荆棘,象征着荒凉。
- 烟花故国春:烟花与春天的结合,表现出对故乡春天的思念。
- 聊城今夜月:聊城是地名,今夜的月光引发思乡之情。
- 愁绝未归人:未归的人指远方游子,愁绝表现出深切的思念。
典故解析:
- 龙:在中国文化中,龙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,常与皇权和民族精神相关联。
- 麒麟:被视为祥瑞之兽,预示着太平盛世。
- 烟花:在古代,烟花常用来庆祝节日,象征欢乐和繁华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元好问(1190-1257),字仲明,号天柱,金朝著名诗人、词人,文人多才,兼擅诗、词、文。元好问的诗风深沉且富有哲理,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对时代的思考。
创作背景:
本诗作于金朝时期,国家动荡、战乱频繁,作者借此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虑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,恰是那个动荡年代许多文人共同的心声。
诗歌鉴赏:
《十二月六日二首 其二》是一首充满哀愁和思乡情怀的诗作。诗人在开头两句中,通过“海内兵犹满”和“天涯岁又新”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土,然而岁月却依然在流逝,令人感慨万千。接下来的意象“龙移失鱼鳖”,体现了权力的更迭与失落,暗示着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。
“日食斗麒麟”则通过日食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遮蔽,麒麟的失去象征着和平与繁荣的远去。而“草棘荒山雪”的描绘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凋零,反映出内心的荒凉与失落。最后两句“聊城今夜月,愁绝未归人”则将主题聚焦到个人的情感上,明亮的月光与思念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,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家的渴望。
整首诗从国家的动荡到个人的思乡情,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思,情感真挚而深刻,意象丰富,给人以强烈的共鸣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海内兵犹满:表达国家战乱不止,兵戈仍然充斥着四处。
- 天涯岁又新:时光流逝,新的岁月又来了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- 龙移失鱼鳖:权力的转移带来了失落,暗示着国家的动荡。
- 日食斗麒麟:日食遮蔽了象征祥瑞的麒麟,象征美好的未来被剥夺。
- 草棘荒山雪:自然景象荒凉,象征着内心的孤寂。
- 烟花故国春:烟火映照着春天,暗示对故乡温暖的怀念。
- 聊城今夜月:月光照耀聊城,反衬出游子的思乡情。
- 愁绝未归人:未归的人代表远方游子的思念,愁苦难以言喻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日食斗麒麟”,以日食象征祥瑞的遮蔽。
- 对仗:如“草棘荒山雪”,形成意象的和谐对比。
- 拟人: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,如雪的荒凉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时代,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,展现出历史的无情与个体的无奈,情感真挚而富有深度。
意象分析:
- 海内:象征国家的整体,战乱的背景。
- 龙与麒麟:权力与祥瑞,象征着美好的未来与荣耀。
- 草棘与荒山雪:荒凉的自然景象,暗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。
- 烟花:象征着节日的欢乐与对故乡的美好记忆。
- 月:象征思念,夜晚的月光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海内兵犹满中“兵”指什么? A. 武器
B. 战争
C. 士兵
D. 兵器 -
“日食斗麒麟”的意思是什么? A. 日头照耀
B. 神兽消失
C. 昼夜交替
D. 祥瑞被遮蔽 -
本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? A. 欢乐
B. 忧愁
C. 愤怒
D. 宁静
答案:
- C
- D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春望》
- 李白《月下独酌》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诗词对比:
- 杜甫《春望》:同样是在国家动荡背景下,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庭的思念。
- 李白《月下独酌》:在孤独中寻求美好,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好问集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金代文学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