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梦微之(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)》

时间: 2025-01-26 01:56:15

晨起临风一惆怅,通川湓水断相闻。

不知忆我因何事,昨夜三更梦见君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梦微之(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)

晨起临风一惆怅,
通川湓水断相闻。
不知忆我因何事,
昨夜三更梦见君。

白话文翻译:

清晨起床时,我在微风中感到一阵惆怅,
江水奔流不息,彼此的音信断绝。
我不知为何会想念你,
只记得昨夜三更时分梦见了你。

注释:

  • 晨起: 清晨起床。
  • 临风: 在风中,指感受到风的吹拂。
  • 惆怅: 心中感到忧伤、失落。
  • 通川: 通往江河之处,泛指江水。
  • 湓水: 湓江,流经今湖北、湖南一带的河流。
  • 断相闻: 彼此没有消息,没有联系。
  • 不知: 不知道。
  • 忆我: 想起我。
  • 因何事: 原因是什么。
  • 三更: 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段。
  • 梦见君: 在梦中见到了你。

典故解析:

此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,但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离别的惆怅。夜晚的梦境常被用作表达思念的媒介,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唐代著名诗人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晚号醉吟先生,世称“白香山”。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著称,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,关心民生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,尤以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闻名。

创作背景:

《梦微之》写于唐代,正值白居易在长安时期,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,反映了他在繁华盛世中的孤独感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思。

诗歌鉴赏:

《梦微之》是一首简短却意蕴深远的诗。诗人在清晨的微风中,感受到一阵惆怅,表明了他对友人深切的思念。开头的“晨起临风一惆怅”不仅描绘了清晨的宁静景象,更是情感的引子。此句通过“惆怅”一词,直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。

“通川湓水断相闻”则通过江水的奔流与音信的断绝,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沟通的缺失。湓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无法再回的过去,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。

“昨夜三更梦见君”一句,诗人通过梦境的描绘,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。在唐代,梦境常常被视为情感传递的媒介,诗人将其作为表达思念的方式,既真实又富有诗意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既有个人的孤独感,又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,反映了白居易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敏感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晨起临风一惆怅: 清晨起床,感受到微风,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惆怅,暗示着一种孤独感。
  2. 通川湓水断相闻: 形容江水奔流不息,彼此的音信因此断绝,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
  3. 不知忆我因何事: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起某个人,表达了一种迷茫的情感。
  4. 昨夜三更梦见君: 在梦中见到了那个思念的人,梦的出现使得思念更加真实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 “湓水”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和距离感。
  • 拟人: “通川湓水”中的“水”被赋予了情感,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
  • 对仗: 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,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感慨。此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人生无常与友谊脆弱的深刻反思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晨起: 新的开始,象征希望与失落。
  • 临风: 自然的元素,代表诗人的心境。
  • 湓水: 代表流逝的时间与隔阂。
  • 梦见: 象征着思念和人际关系的联系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晨起临风一惆怅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 A. 轻松愉快
    B. 惆怅孤独
    C. 兴奋激动
    D. 无所谓

  2. “通川湓水断相闻”中“断”字的意思是? A. 继续
    B. 中断
    C. 连接
    D. 增加

  3. 诗中梦见的“君”指代的是? A. 亲人
    B. 朋友
    C. 爱人
    D. 不明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
诗词对比:

  • 白居易的《梦微之》与李白的《夜泊牛津》都表达了对友人或亲人的思念,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,而后者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,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。

参考资料:

  1. 《白居易诗全集》
  2.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3. 《唐代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