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》
时间: 2025-01-11 05:57:09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水波文袄造新成,
绫软绵匀温复轻。
晨兴好拥向阳坐,
晚出宜披踏雪行。
鹤氅毳疏无实事,
木棉花冷得虚名。
宴安往往叹侵夜,
卧稳昏昏睡到明。
百姓多寒无可救,
一身独暖亦何情!
心中为念农桑苦,
耳里如闻饥冻声。
争得大裘长万丈,
与君都盖洛阳城!
白话文翻译
这首诗描绘了新制绫袄的轻盈和温暖,早晨在阳光下坐着感觉很好,晚上披上外衣行走在雪地上也很适宜。然而,华丽的外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木棉花的名声虽高,但却无法御寒。诗人夜宴时常感叹时光流逝,沉沉入睡至黎明。虽然自己有温暖的衣物,但百姓却在严寒中困苦不堪,心中惦念农民的艰辛,耳边似乎听到饥寒交迫的声音。诗人渴望能有一件长大裘,足以覆盖整个洛阳城,与百姓同享温暖。
注释
- 水波文袄:水波纹样的绫袄,形容衣物的花纹。
- 鹤氅:一种轻便的外衣,通常用来御寒。
- 木棉花:指木棉树的花,象征温暖的名声,但实际并不够温暖。
- 大裘:厚重的外衣,象征温暖和保护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著名诗人,政治家。他的诗歌以语言通俗易懂、内容贴近生活而著称,风格多样,既有清新婉约之作,也有沉郁悲凉之作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,正值社会动荡、百姓疾苦的时期。诗人以个人的富裕与社会的贫困形成对比,抒发对民生困苦的关切和无奈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与七言交替的方式,形成了流畅的韵律感。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,描绘了诗人新制的绫袄轻盈温暖的特点,与社会上百姓的寒冷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诗人虽然拥有温暖的衣物,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农民苦难的关怀,显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。
在意象的运用上,诗中的“水波文袄”与“鹤氅”不仅展现了生活的奢华,更隐含了对生活表面的反思。白居易在此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,表达了对不平等现象的反思。在最后两句中,诗人渴望能为百姓提供温暖,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:
- 水波文袄造新成:新制的绫袄,花纹像水波一样流动。
- 绫软绵匀温复轻:材质柔软,温暖且轻盈。
- 晨兴好拥向阳坐:早晨坐在阳光下,感觉格外舒适。
- 晚出宜披踏雪行:晚上出门时披上外衣,适合在雪中行走。
- 鹤氅毳疏无实事:华丽的外衣虽美,却无实际的保暖效果。
- 木棉花冷得虚名:木棉花的名声高,但实际上并不能御寒。
- 宴安往往叹侵夜:在宴会上常常感叹时光匆匆。
- 卧稳昏昏睡到明:沉沉入睡,直到天亮。
- 百姓多寒无可救:百姓在寒冷中受苦,无人能救助。
- 一身独暖亦何情:自己虽温暖,但内心感到无奈。
- 心中为念农桑苦:心中惦念农民的艰辛。
- 耳里如闻饥冻声:耳边似乎听到饥寒交迫的声音。
- 争得大裘长万丈:希望能得到一件长大裘。
- 与君都盖洛阳城:覆盖整个洛阳城,与百姓共享温暖。
修辞手法:
- 对比:通过新制的绫袄与百姓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。
- 拟人:将“饥冻声”赋予了人的情感,使其更加生动。
主题思想: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裕生活的反思与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怀,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矛盾与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:
- 绫袄:象征个人的富裕与温暖。
- 鹤氅:代表外表的华丽但内心的空虚。
- 百姓:象征社会底层,体现诗人对民生的关注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水波文袄”象征什么?
- A. 贫穷
- B. 富裕
- C. 自然
- D. 战争
-
诗人夜宴时常感叹什么?
- A. 时光流逝
- B. 饥寒交迫
- C. 家人团聚
- D. 自身富裕
答案: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- 李白《将进酒》
诗词对比:
- 比较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,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,但白居易更多体现个人的反思与关怀,而杜甫则显得更加悲愤与无奈。
参考资料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白居易诗全集》
- 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