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秋战国门。鬻拳》

时间: 2025-02-04 15:36:07

鬻拳强谏惧威刑,退省怀惭不顾生。

双刖忍行留痛恨,惟君适足见忠诚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春秋战国门。鬻拳
作者:周昙 〔唐代〕
内容:
鬻拳强谏惧威刑,
退省怀惭不顾生。
双刖忍行留痛恨,
惟君适足见忠诚。

白话文翻译:

全诗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勇敢地劝谏君主,尽管害怕惩罚,但他仍然反思自己的行为,感到羞愧,不顾自身的安危。即使面对双脚被砍的痛苦,他仍然忍耐并心怀怨恨,唯愿君主能够看到他的忠诚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鬻拳:意为以拳头劝谏,象征用力劝谏。
  • 强谏:用强烈的言辞进行劝谏。
  • 惧威刑:害怕权威和刑罚。
  • 退省:反思、检讨自己的行为。
  • 双刖:形容被砍掉双脚的极刑。
  • 忍行:忍耐着继续走路。
  • 痛恨:心中感到痛苦和怨恨。
  • 惟君:唯愿君主。
  • 适足见:恰好能看到。

典故解析:
诗中提到的“双刖”可追溯到古代对犯错者的极刑,这种惩罚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,常常用于表现对忠臣的悲惨遭遇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周昙,唐代诗人,以诗歌表现忠诚和劝谏的主题而闻名。其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忠诚。

创作背景:
在春秋战国时期,政治斗争激烈,忠臣往往面临极大的风险。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自我牺牲的深刻思考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。首句“鬻拳强谏惧威刑”直接点明了劝谏者内心的矛盾:虽然有劝谏的勇气,但对权威的恐惧却让其心生退缩。接下来的“退省怀惭不顾生”则展现出诗人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,虽然害怕惩罚,但内心的羞愧和忠诚却让他无法选择沉默。

“双刖忍行留痛恨”形象地描绘了忠臣所承受的极端痛苦。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,更是对心灵的深刻拷问。最后一句“惟君适足见忠诚”则是对君主的一种期望,希望他能够理解并珍视这种忠诚。

整首诗在情感上极为真挚,虽然描绘的是极端的痛苦,但其中透露出的忠诚和勇气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,表现了古人对忠臣的高度赞美与对权力的不屈服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鬻拳强谏惧威刑:劝谏时内心的挣扎,强烈的忠诚与恐惧并存。
  2. 退省怀惭不顾生:反思中感到羞愧,不顾自身安危。
  3. 双刖忍行留痛恨:即便承受极刑,仍忍耐着走下去,心中留下痛恨。
  4. 惟君适足见忠诚:希望君主能够理解自己的忠诚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如“强谏”与“惧威刑”,形成鲜明对比。
  • 夸张:双刖的描述,强调忠诚的极端代价。
  • 象征:双刖不仅是肉体的痛苦,更象征着对忠诚的牺牲。
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诚的探讨,诗人以极端的方式描绘了忠臣在权力面前的无奈与痛苦,同时也表现了对忠诚的深刻赞美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:象征着劝谏与斗争。
  • 威刑:象征着权力的压迫。
  • 双刖:象征着忠诚的代价与牺牲。
  • 痛恨:象征着内心的矛盾与挣扎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双刖”是什么?
    A. 一种劝谏的方式
    B. 一种极刑
    C. 一种奖励

  2. 诗中表现的主题是什么?
    A. 逃避责任
    B. 忠诚与牺牲
    C. 爱情

  3. “惧威刑”中“威刑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奖赏
    B. 刑罚
    C. 劝谏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离骚》by 屈原
  • 《春江花月夜》by 张若虚

诗词对比:
对比《离骚》中的忠诚与悲壮,可以看到周昙的诗歌在表现忠诚时,更多的是通过对极端痛苦的描绘,而屈原则是通过个人命运的悲剧来表现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古代诗词鉴赏辞典》
  • 《春秋战国史诗》

此诗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,展现了古人对忠诚与牺牲的理解,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