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疾风江上起,鼓怒扬烟埃。
白昼晦如夕,洪涛声若雷。
投林鸟铩羽,入浦鱼曝鳃。
瓦飞屋且发,帆快樯已摧。
不知天地气,何为此喧豗。
白话文翻译:
狂风在江面上升起,吹得烟尘四起,仿佛要怒吼。
白天的光亮变得像黄昏一样昏暗,洪水的声响如同雷鸣。
飞入林中的鸟儿因风势太猛而失去了羽毛,游入水中的鱼因水流太急而露出鱼鳃。
屋顶的瓦片被风刮飞,船帆也在猛烈的风中被撕裂。
我不知道天地间的气象,为什么会如此喧嚣。
注释:
- 疾风:迅猛的风。
- 鼓怒:激怒的意思,这里形容风的猛烈。
- 扬烟埃:扬起烟尘。
- 晦如夕:白昼变得像黄昏一样暗。
- 洪涛:巨大的波浪。
- 声若雷:声音如同雷鸣。
- 投林:飞入树林。
- 铩羽:失去翅膀,形容鸟儿因风而跌落。
- 曝鳃:鱼露出鳃,形容鱼在水面上喘息。
- 瓦飞:屋顶的瓦片被风刮飞。
- 樯已摧:船帆已经被折断。
- 喧豗:喧闹的声音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张九龄,字子卿,唐代著名诗人、政治家,曾任宰相。他以清新高远的诗风著称,常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,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。
创作背景:
《江上遇疾风》写于他出游时,正逢狂风暴雨,描绘了自然的狂暴与人类的渺小,反映了诗人对天地变化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江上遇疾风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,诗人在狂风骤起的江面上,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与无常。诗的开头“疾风江上起,鼓怒扬烟埃”,直接描绘了风的猛烈,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风暴来临的景象。接下来,诗人用“白昼晦如夕”来表现自然光线的变化,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气氛,仿佛天地之间都为这场风暴而感到不安。
随着诗的深入,诗人描绘了鸟儿与鱼遭遇风暴的情景,表现出自然界生物在风暴面前的无助与脆弱。特别是“投林鸟铩羽,入浦鱼曝鳃”,这两句将鸟和鱼的遭遇联系在一起,展现了风暴对生命的威胁,突显了自然界的残酷。
最后两句“不知天地气,何为此喧豗”,则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思与疑惑,表现了人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。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写,不仅展现了壮丽的景象,更引发了读者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思考,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敬畏与感慨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疾风江上起:狂风在江面上升起,开头即设定了紧张的氛围。
- 鼓怒扬烟埃:形容风势凶猛,扬起尘埃,暗示风的怒意。
- 白昼晦如夕:白天的亮光消失,暗示天气变化带来的压抑感。
- 洪涛声若雷:波涛的声音如雷鸣般震撼,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。
- 投林鸟铩羽:鸟儿因风落入树林,表现自然对生命的影响。
- 入浦鱼曝鳃:鱼因水流急而露出鳃,进一步凸显自然的残酷。
- 瓦飞屋且发:屋顶的瓦片在风中飞散,象征着人类建筑的脆弱。
- 帆快樯已摧:船帆在风中被撕裂,表现出风暴的威力。
- 不知天地气:对自然现象的困惑和无奈,表达了对天地变化的思考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洪涛声若雷”,将波涛的声音比作雷声,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感。
- 拟人:风被形容为“鼓怒”,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。
- 对仗:如“投林鸟铩羽,入浦鱼曝鳃”,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现了自然的威力与人类的渺小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无奈与敬畏,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。
意象分析:
- 疾风:象征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。
- 江水: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。
- 鸟与鱼: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安。
- 瓦与帆:象征着人类的建筑与希望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描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? A. 和风细雨
B. 疾风暴雨
C. 晴空万里
D. 寒风凛冽 -
“白昼晦如夕”中的“晦”是什么意思? A. 明亮
B. 昏暗
C. 清晰
D. 温暖 -
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感受? A. 喜悦
B. 无奈与困惑
C. 愤怒
D. 安静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-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诗词对比:
- 张九龄《江上遇疾风》与李白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,但张九龄更侧重于风暴的威力与人类的渺小,而李白则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词鉴赏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