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漳州于使君罢郡如之任漳南去上国二十四州…》
时间: 2025-01-25 18:18:04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漳南罢郡如之任,
二十四州相次迎。
泊岸旗幡邮吏拜,
连山风雨探人行。
月中倚棹吟渔浦,
花底垂鞭醉凤城。
圣主此时思共理,
又应何处救苍生?
白话文翻译
在漳南卸任的我,
二十四个州纷纷前来迎接。
停泊在岸边,旗帜招展,邮差恭敬地拜访,
连绵的山峦在风雨中探寻行人。
在月光下,我倚着船桨吟唱渔村,
在花丛中,我醉倒在凤城的美景之中。
圣主此时思虑国家的治理,
又该在哪里拯救百姓呢?
注释
- 罢郡:卸任地方官职。
- 如之任:表示"如同这样的任期"。
- 二十四州:指的是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划,显示地方的繁荣与多样。
- 泊岸:停船靠岸。
- 旗幡:指用于表示身份和地位的旗帜。
- 邮吏:邮差,负责传递消息的人。
- 探人行:形容山间风雨中的行人,可能有寻访或探寻之意。
- 吟渔浦:在渔村吟唱,表现出闲适的心情。
- 醉凤城:醉于美景,凤城的美丽与繁华。
- 圣主:指当时的皇帝,关心国家和百姓的王者。
- 苍生:百姓,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。
典故解析
- 此诗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环境。诗人在罢官之后,感慨国家兴衰、百姓疾苦,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和对民生的思考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方干,唐代诗人,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,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,风格清新、自然。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方干罢官归乡之际,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时局的忧虑,反映了他关心民生、思虑国家治理的精神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卸任后的闲适生活与对国家治理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。开篇以“漳南罢郡”引入,表明卸任后的心情,接着以“二十四州相次迎”描绘了地方的热情和繁荣,展现了诗人与地方的深厚联系。接下来的描写如“泊岸旗幡邮吏拜”,将诗人置于一个动静结合的场景中,既有邮差的拜访,也有山间风雨的探寻,体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。
“月中倚棹吟渔浦,花底垂鞭醉凤城”则转向了诗人个人的享受,表明了他在自然中寻找乐趣和美感,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。然而,最后两句“圣主此时思共理,又应何处救苍生”则引入了国家政治的思考,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,思考如何拯救百姓的深重责任感。这种对比使整首诗既有个人的闲适,又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怀,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
诗词解析
-
逐句解析:
- 漳南罢郡如之任:表达了诗人卸任的状态。
- 二十四州相次迎:显示地方的热情,反映了社会的繁荣。
- 泊岸旗幡邮吏拜: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,充满生机。
- 连山风雨探人行: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。
- 月中倚棹吟渔浦:展现诗人的闲适与雅趣。
- 花底垂鞭醉凤城:描绘了醉美的景象,表现诗人的陶醉。
- 圣主此时思共理:引入对国家治理的思考。
- 又应何处救苍生:表达了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与忧虑。
-
修辞手法:诗中使用了对仗、比喻等修辞手法,如“月中倚棹吟渔浦”和“花底垂鞭醉凤城”,形成了优美的意象与音韵。
-
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现了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,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。
意象分析
- 月:象征宁静与闲适。
- 渔浦:代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。
- 凤城:象征繁华与美丽。
- 苍生:代表广大民众,体现诗人的同情心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“二十四州”指的是: A. 二十四个地方
B. 二十四个山头
C. 二十四个皇帝 -
“泊岸”指的是: A. 停船靠岸
B. 远航出海
C. 在岸上行走 -
诗人对“苍生”的关心体现在: A. 个人享乐
B. 对国家治理的思考
C. 对自然的赞美
答案:
- A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- 李白《月下独酌》
诗词对比: 在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中,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思考,但更多的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而方干的这首诗则更加关注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,探讨了在享乐与责任之间的平衡。
参考资料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十九首》
- 方干的生平与作品分析相关书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