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渔家傲(斜月)》

时间: 2025-01-24 14:16:18

已送清歌归去后。

东南楼上人声悄。

冷落尤临弦上调。

欢意少。

空将万感收残照。

窗外剑光初出鞘。

斜窥梦断人年少。

未到盖棺心未了。

尘虑扰。

双眸竟入扶桑晓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已送清歌归去后。东南楼上人声悄。冷落尤临弦上调。欢意少。空将万感收残照。窗外剑光初出鞘。斜窥梦断人年少。未到盖棺心未了。尘虑扰。双眸竟入扶桑晓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送走清唱的歌声之后,东南楼上显得极其安静。弦上的旋律显得冷淡,欢愉的情绪已然稀少。只剩下无尽的感慨在残阳的余辉中回收。窗外,剑光初次出鞘,斜斜地照射着,仿佛梦中的青春已断。未等到盖棺之时,心中的牵挂仍未了结。尘世的忧虑扰动着思绪,双眼竟然入了扶桑的晨曦。

注释:

  • 清歌:指优美的歌曲。
  • 东南楼:特指一个方位的楼阁,营造出孤寂的氛围。
  • 尤临:更加临近。
  • 万感收残照:形容心中万千感慨在残阳的光辉中收束。
  • 扶桑:古代传说中的神树,常用来象征东方。

典故解析:

“扶桑”出自《山海经》,传说中的神树,代表着东方,象征着希望与新生。诗中将其与“晓”结合,暗示着新生与美好的开始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黄裳,字子南,号龙山,宋代词人,生平事迹较少。其词风清新脱俗,常以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。

创作背景:

此诗写于黄裳心境的某个时刻,反映了他对青春和人生的感慨。身处喧嚣与孤独之间,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《渔家傲(斜月)》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引人深思。诗的开头“已送清歌归去后”,点明了一个送别的场景,清歌的消逝使得环境显得更加冷清。接着通过“东南楼上人声悄”,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,仿佛所有的欢声笑语都已远去,留下的只有弦乐的冷落,和难以言说的情感。

诗的中段“窗外剑光初出鞘”,用剑光比喻青春的锐利与生机,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挑战与机遇。此时,诗人斜窥梦断,反映出他对年轻时光的无奈与怀念。诗的结尾“未到盖棺心未了”,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牵挂,尽管岁月流逝,心中的情感与思虑依然未曾消散。
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对青春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沉思,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已送清歌归去后:送别的清唱歌声已经远去,暗示着离别的情感。
  • 冷落尤临弦上调:弦乐的旋律显得冷淡,更加突显了内心的孤寂。
  • 欢意少:欢愉的情绪已经减少。
  • 窗外剑光初出鞘:窗外的光线如同剑光,象征着新的开始与青春的活力。
  • 斜窥梦断人年少:斜视着梦的破碎,回忆年轻的时光。
  • 未到盖棺心未了:未等到人生的尽头,心中依然有难以割舍的情感。
  • 双眸竟入扶桑晓:双眼已经沉浸在东方的晨曦中,象征着希望与新生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剑光比喻青春的锐利,富有象征意义。
  • 拟人:“欢意少”赋予情感以生命,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。
  • 对仗: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,如“未到盖棺心未了”,形成了平衡的美感。

主题思想:

本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、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,情感真挚而深邃,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过往的追忆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清歌:象征着美好时光与欢乐的回忆。
  • 剑光:象征着青春与力量。
  • 扶桑:象征着希望与新生,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“已送清歌归去后”中的“清歌”指什么? A. 悲伤的歌曲
    B. 优美的歌曲
    C. 民谣

  2. “窗外剑光初出鞘”形容的是? A. 未来的希望
    B. 过去的回忆
    C. 失落的青春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扶桑”象征什么? A. 绝望
    B. 希望与新生
    C. 怀旧

答案:

  1. B
  2. A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 李白
  • 《春江花月夜》 张若虚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静夜思》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,但以清幽的月夜为背景,情感更为浓厚。
  • 《春江花月夜》则通过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,意境优美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词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